:汉代玉衣:“贵族阶级”的奢侈敛服,玉文化下“灵魂观念”的承载
引言:
中国古代尤为看重关于亡者的埋葬仪式 。而在封建大一统的王朝中 , 除了秦代仅有秦始皇奢华的墓葬外 , 直到汉代生产力发展 , 国祚绵长 , 诸侯数量繁多 , 又伴随着汉代葬品艺术工艺快速提升 , 因此汉代大部分诸侯层次贵族的墓葬中 , 才出现一种普遍的奢侈亡服 , 即为“银缕玉衣” 。1969年 , 徐州发现东汉时汉明帝之子刘恭后代的墓葬 , 其中就有一套也是第一套被完整挖掘的“银缕玉衣” , 目前放置在我国南京博物院 。关于银缕玉衣 , 在文物出土前 , 史料就有大量记载 , “殉玉”在我国古代社会自汉代起就大肆在贵族阶层中使用 , 文物出土后 , 它对于我国关于殉葬玉衣的考察有着进一步的实物参考 , 而这套银缕玉衣 , 也同样反映了汉代严谨的阶级性和对于亡者“灵魂”的保存观念 。玉衣:自雏形成为“贵族敛服”(一)
银缕玉衣也是属于“玉衣”的一种 , 中国古时很早便有了“贵玉”的思想 。据可追溯的史料记载 , 《吕氏春秋》中所描述的:“国弥大 , 家弥富 , 葬弥厚 , 含珠鳞施” 。其中“鳞施” , 便是战国时“殉玉”的一种 , 因此这也是目前最广泛认为古代玉衣制度的雏形 。与后世所发展不同的是 , 战国时期的“玉衣” , 没有金银铜“缕”之分 , 更没有汉代玉衣分为“襦、甲、札”全身覆盖的精妙以及奢侈 。到了秦代 , 因为秦始皇废分封 , 可以说秦代的贵族难以在享受战国时期的“诸侯葬礼” , 因此贵族“玉衣制度”在秦代有一定的空白 。
汉朝确立后 , 礼法的快速恢复 , 加上汉代分封诸王的地位的提高 , 玉衣制度再次被启用 。这个时期的玉衣 , 还被加入了“缕”来编织成衣 , “玉衣”所需的玉片高达2000余块 , 每一块玉片都需要经过细致打磨 , 其工艺之难 , 奢侈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根据《后汉书》中关于诸侯王或者后宫的葬礼记载:“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 。其中“金缕玉柙” , 这时也还是一整个贵族阶级所通用的“玉衣模式” , 同时汉天子 , 也同样是以“金缕玉衣”下葬 , 西汉时期的贵族殉葬礼在玉衣上所表现出来的阶级性 , 总体还是比较模糊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时期 , 才慢慢发生改变 。南京博物院所发掘出的第一套“银缕玉衣” , 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套银缕玉衣作为刘恭的后代的敛服 , 却不再以“金缕”的方式展现 , 而是换为金属阶级低于金的“银”来代替 , 这说明东汉时期 , 皇帝和诸侯王以及后宫的殉葬制度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变动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后汉书》中有详细的描述到这种变化:“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 , 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这时的诸侯王这一层次的贵族用银缕 , 而大贵人这一层次的贵族妇女 , 就改用铜缕 , 阶级程度十分明显 。这样的制度和西汉后期的“诸侯动荡”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 为了以礼法束缚思想和阶级 , 这样的制度的申明手段必不可缺 。当这样的“敛服”制度的开始完善 , 也令汉代的“礼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 对后世的汉文化的丰富做了巨大程度的补充 。汉代“玉衣”快速发展和普及的因素
一、诸侯增多 , 礼法文化所需
中华文化自古尊礼法 , 在精神层面之外 , 物质层面上又十分爱好“玉”这一奢侈品 。汉代分封制的重新实行 , 即是汉代疆域辽阔的政治基础 , 这样一来 , 也同样出现了需要满足“功臣诸侯”的相应礼法 。因此 , 玉衣殉葬制度被地位极高的诸侯王等贵族人物继续沿用 , 在这样的前提下 , 汉代“玉衣”作为敛服就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极为常见 。而东汉末期无论是农民起义 , 还是军阀混战 , 缺少金钱时 , 都喜欢挖掘帝王、诸侯 , 甚至是贵族家人的坟墓 , 这也侧面反映了玉衣殉葬制度的广泛和公开性 。
推荐阅读
- 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 [盗墓贼]金缕玉衣价值连城,盗墓贼只抽金丝却不拿走玉石?说出来你别不信
- 「遗诏」玉门花海木觚:“刘彻遗诏”原是汉代学生习字范本
- 「鉴定」古玩界水多深?汉代玉凳拍卖2.2亿元后,专家:汉代哪来的凳子
- [陶器]十多件晋代陶器和两柄汉代古剑,他一口气全捐了
- #石城子#考古专家解读石城子遗址:典型汉代中原风格 房屋贴“壁砖”用餐有“火锅”
- 赵宏汉代官仓管理员的“五一节”
- 『考古』国内最早的汉代日晷在托克托县找到,经专家测定,它竟有特殊功能
- 『』汉代皇帝对政事不满时,怎么责问负责的大臣?
- 「」探秘江口沉银处的汉代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