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衣:“贵族阶级”的奢侈敛服,玉文化下“灵魂观念”的承载( 二 )


二、诸侯也掌握有玉衣制造工艺
【:汉代玉衣:“贵族阶级”的奢侈敛服,玉文化下“灵魂观念”的承载】汉代时 , 玉衣并不是由朝廷专门打造好再分发给诸侯的 , 而是诸侯和朝廷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因此朝廷是允许诸侯王有自己专门制造“玉衣”的技术和部门 。后世出土的大部分两汉时期的玉衣 , 尤其是西汉时期 , 玉衣的设计 , 玉片的形状都大不相同 , 它们没有固定的制式 , 都是各具风格 , 代表着不同诸侯王的殉葬特征 。这也是为何在西汉时期 , “金缕”在诸侯王群体中也同样普及的根本原因 , 只是到了东汉 , 天子彻底地改变这种“模糊”的界限 。但诸侯自主的制造工艺和部门是客观存在着的 。
三、儒家“贵玉”思想的再次流行
汉代有董仲舒“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让儒学正式成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思想本位” 。玉在儒学的眼中 , 是纯净的象征 , 盖以亡者身上 , 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和保护 。儒家“贵玉” , 所以玉衣敛服是古代玉文化发达的一个体现 。也是这样的思想环境下 , 玉有着更高于金属的地位 , 那么除了精神层面上的向往 , 汉代更加充实的物质支撑 , 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了玉的美感 , 玉的数量 , 让玉大量应用 , 风靡于贵族阶级 。
:汉代玉衣:“贵族阶级”的奢侈敛服,玉文化下“灵魂观念”的承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玉衣背后的“灵魂文化”(二)
玉衣从战国时期的“鳞施”雏形到汉代的完整的玉衣形态 , 对于亡者而言 , 它是豪华的殉葬品之外 , 同样的 , 玉的特征和模样色彩 , 也让封建子民对玉石赋予了不一样的精神文化 , 这其中最明显的 , 便是后人主观上对于逝者灵魂的一种善待和引导 。
战国时期 , “以玉遮面” , 在人们看来便是对亡者的一种至高祈祷以及礼仪 , 那时的人们“以首”为重 , 之所以“鳞施”是以面具的形式存在 , 根源就在于战国时期的贵族阶级 , 都认为人的灵魂在头上 , 在面容上 , 因此用玉引导以及保存逝者的灵魂永生和超脱 。到了汉代 , 这种“保存”的思想进一步升级 , 延伸到了“防朽”的物理层面上 。因为玉是凉性 , 冬季的玉储寒 , 即便是夏季 , 玉也是古人佩戴解暑的重要饰品 , 因此在汉代 , 玉成为了一种“防腐”手段 , 发展成了覆盖全身的玉衣 。古人虽然不精通科学 , 但也清楚地理解到高温不易保存遗体 , 所以对于显赫的贵族阶级 , 玉衣实则是作为了常用的“防腐工具”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汉代“金银铜”缕的使用条件不断变得严格 , 但“玉衣”的使用却从未断层 , 一直是潮流 , 最后更变成了礼法制度之下的重要程序 。
除了防腐以外 , 玉衣还有一定的“灵魂引导”的作用 。就如南京博物院的“银缕玉衣”而言 , 它的头顶部位 , 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 而是以“玉璧”的形式半覆盖着 , “玉璧”即为圆形孔壁 。之所以留出圆孔的位置 , 目的就是为了让亡者的灵魂不被束缚在玉衣之内 , 而且玉是儒家所认为“天人感应”的重要媒介 , 这种思想主要缔造者正是汉代董仲舒 , 所以汉代玉衣 , 更代表着汉代独特的“亡者升天”文化 。
:汉代玉衣:“贵族阶级”的奢侈敛服,玉文化下“灵魂观念”的承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代“谓死为生”的思想精髓
我国古代对于人死后的“灵魂归宿”的认知有着漫长的演变 , 最初的部落祭祀 , 再到后来春秋战国辅以礼法的人为下葬及祭拜 , 这很明显地表明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 思想文化的提高 , 人们对于“死亡”已经不再陌生 , 最初的祭祀是认为死者回归天地 , 而领导者则是回归神位 , 保卫人间 , 这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故人的寄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