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皇帝对政事不满时,怎么责问负责的大臣?
在汉元帝时期 , 汉宣帝庙阙发生火灾 , 月末又出现日食 , 汉元帝认为这时因为臣下消除灾异的建议不妥当 , 于是"召诸前言日变在堪、猛者责问", 所召"皆稽首谢" 。在官僚制度获得高度发展的秦汉时期 , 传世文献中有不少汉代皇帝以各种缘由"责问"、"簿责"、"条责"... 臣下的记载 。所涉词汇大都含有"问"或"责"字 , 以此表达皇帝责备或追究责任的含义 , 可将其称为皇帝对臣下的责问 。
这些由皇帝发出的责问主要存在于中央高层行政运作中 , 针对担负重要行政职责的高官和一些重大事项展开 。那么汉代皇帝责问臣下有哪些办法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古装电视剧中 , 我们看见最多的 , 便是出现某事时 , 某位皇帝便大怒 , 让身边的小太监去把负责任的官员叫过来问话 。其实 , 汉代皇帝责问臣下 , 并不只有一种当面责问的方式 。汉代皇帝责问的方法 , 可以分为当面责问、下诏或赐书责问以及下吏责问三种 , 三种方式各有各的作用 , 都能够起到追究臣子责任的重要作用 。一、当面责问
【『』汉代皇帝对政事不满时,怎么责问负责的大臣?】当面责问是汉代皇帝责问臣子比较方便的办法 , 在汉代中央高级官员存在履职不当问题 , 或者对皇帝建言建议存在问题 , 皇帝有时会专门将大臣召见进宫责问 , 当然也可能在日常会面中即时责问 。如前文提到的汉元帝召集臣下责问 , 其实只是一场政治风波中的一环而已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书记载 , 汉元帝时 , 中书令弘恭、中书仆射石显上奏状告萧望之、周堪、刘更生三人"朋党相称举 , 数谮诉大臣 , 毁离亲戚 , 欲以专擅权势" , 认为应将之"请谒者召致廷尉" 。汉元帝批准奏请后才发现 , 所谓的"谒者召致廷尉" , 并不是让廷尉召见查问 , 而是直接下狱 , 因此而"责恭、显" , 二人向元帝叩头谢罪 。汉元帝重新起用萧望之后 , 弘恭、石显又一次次陷害萧望之"不悔过服罪 , 深怀怨望 , 教子上书" , 并劝说元帝将其送进牢狱之中反省 , 结果萧望之自杀 。
汉元帝得知后十分痛心 , "召显等 , 责问以议不详" , 石显等皆"免冠谢 , 良久然后已" 。弘恭、石显后来又忌惮汉元帝信任的周堪、张猛二人 。正好当年的夏天出现了天气寒冷、太阳光照暗淡的异常现象 , 弘恭、石显便联合其他大臣 , 说是周、张二人处理政事犯了过错所致 , 再加上又有人上书举奏周堪、张猛二人 , 汉元帝被逼无奈 , 不得不将他们贬官 。然而过了三年多 , 汉宣帝庙阙发生火灾 , 月末又出现日食 。元帝认为石显等人消除灾异的建议并不妥当 , 于是又"召诸前言日变在堪、猛者责问" , 所召"皆稽首谢" 。
汉元帝虽然多次当面责问中书令弘恭、中书仆射石显 ,对于弘恭、石显这类专权擅朝者 , 皇帝的当面责问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下诏或赐书责问
1.下诏责问
自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 , 为了显示自己前无古人的功绩和尊贵地位 , 便将自己的命令称为"诏" ,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 , 诏书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最高命令 , 汉代诏书的起草、下达程序还没有形成像唐代以后那种分工细致、严格无误的流程 , 相关大臣对皇帝诏书的审核、监督也没有成为定制 , 因此较之后世 , 能在更大程度上传达出皇帝的决定和意志 。在汉代 , 皇帝也可以使用诏书 , 来对大臣的职务问题或不法行为进行责问 。
推荐阅读
- 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 荔波政事|一码游贵州!贵州A级景区门票预约方式变化过后更方便
- 中国非遗美食TB|这道美食连皇帝都偏爱,吃一口满嘴留香
- 遇见闽侯|【看闽侯】你可知,闽侯青口藏着一座“皇帝殿”
- 老鼠皇帝首席村妇|俄罗斯移民定居东北成中国少数民族,大搞旅游安居乐业
- 李连杰|曾是“功夫皇帝”,成名后抛弃妻子迎娶白富美,今57岁却像老头
- 『』唐朝最“憋屈”的皇帝,登基之后,不是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
- 【】油嘴滑舌的刘邦,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当上万人之上的皇帝
- ■雍正皇帝出外微服私访,喝了一杯茶后,为何回宫就杀了三人?
- 「朱元璋」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较长?分别活了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