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银龙之墓 千里同镜( 三 )


原来 , 棺椁嵌套在一起 , 被分隔成三个部分 , 除了安葬人骨的部分 , 另外两个隔室并没有被盗墓者破坏 。 其中一个隔室里整齐堆放着成套的马饰 , 包括一套金饰和两套银饰 。 安放人骨的棺室虽然被破坏 , 但这块紧贴棺材板的玉璧却逃过一劫 。
蒙古学者非常肯定地认为 , M1就是一代匈奴国王的墓葬 , 也就是汉朝文献中记载的单于墓 。 至于到底是哪位单于 , 教授团队对M1出土的皮革制品进行了碳14测年 , 表明年代应该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 , 也就是我们的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 , 除此之外 , 就没有任何线索了 。
在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 , 类似M1的大型墓葬还有近百座 , 表明先后数代国王或者贵族均葬于此地 。 这个墓地究竟使用了多少年?葬的是哪几代国王?至今仍是谜 。
“草原文明、汉代中原文明和西方罗马文明在草原深处的一个墓群中的交汇 , 让人颇有时空穿越的感觉 。 ”冰山一角就如此惊艳 , 让周立刚对高勒毛都2号墓地愈发神往 , 迫不及待地要一睹它的真容 。
匈奴王陵
下午6时 , 北纬48度的地方依然艳阳高照 。 在杭爱山山麓的松林里 , 一个个石头堆遥遥在望 。 很难想象 ,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石堆下 , 埋葬着骁勇善战的匈奴王者 。
王陵坐落在一片北低南高的山坡上 , 东西长2200多米、南北宽1300多米 , 北侧有一条叫做鹿河的小溪流过 , 东西南三面都有缓坡围绕 。 如果将高像素的航拍照片放大到一定程度 , 可以明显看到地面露出的墓葬轮廓 。 这些墓葬的积石有的高出地面近1.5米 , 有的则已经完全被掩埋到草皮之下 。
为什么选这儿作为安息之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蓝万里博士认为 , 这里紧靠匈奴人的母亲河 , 墓地所在的小环境避风 , 适合冬季扎营 , 旁边还有石头山便于取石 , 这都可能是匈奴人眼里的好风水 。
为什么叫高勒毛都2号墓地?1号又在哪里?原来 , Gol Mod在蒙语里是丛林之中的意思 , 在后杭爱省境内 , 有两个小地方叫Gol Mod , 而且先后都发现了大型的匈奴贵族墓地 , 只好加上编号以示区别 。 其实 , 这两个墓地的直线距离足有60公里 。
不过 , 两个同名的墓地冥冥中也有联系 。 2001年 , 一个参加过1号墓地发掘的牧民偶然进入2号墓地 , 他发现那些似曾相识的积石后 , 立即告知了正在附近开展工作的额教授 。 额教授起初将信将疑 , 毕竟他在这一带已经调查多年 , 怎么会遗漏了这么大规模的墓地呢?
额教授只派了一个学生去核实情况 , 没想到却发现了一个墓葬群 。 详细调查后 , 结果更惊人 , 这里的匈奴贵族墓 , 数量众多且规模巨大 , 可算世界前三 。 随后十年间 , 教授和他的团队对M1号墓和它的28座陪葬墓进行了发掘 。
M1并不在墓葬群的核心 , 却是已知最大的一座 , 它跟中国考古人所熟知的甲字形墓很像——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墓室 , 斜坡墓道 。 额教授认为这是受到汉代贵族墓的影响 , 并把这一点写进了考古报告 。 俄罗斯学者则更加明确地指出 , 这种形制可能是受中国南方楚国贵族墓的影响 。
“墓葬和葬具 , 代表着生命最终的归属 , 最能体现文明的融合 。 ”周立刚注意到 , M1主墓是两椁一棺 , 也就是在棺外还有两层木箱 , 层层相套 , 这是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 。
不同的是 , 匈奴贵族墓顶部有数米高的石砌方台 , 墓道边缘也有石块标注 。 每个大墓的一侧 , 还呈弧形分布着数量不等的陪葬墓 , 像是一弯月亮 。
虽然远离人烟 , 但这里也不是无人光顾 。 几乎每个大型墓葬的墓室顶部都有一个圆形凹坑 , 额教授解释说 , 较小的凹坑可能是墓内棺木塌陷形成 , 但是较大的凹坑肯定是盗墓所致 。 根据他们的调查 , 大部分墓葬都被不同程度的盗扰 。
专攻植物考古的蓝万里告诉采访人员 , 此地的树 , 是近两百年内 , 才由从西伯利亚吹来的树种落地生根而成 。 2000年前 , 这里还没有树木 , 荒原之上 , 数米高的石堆自然十分扎眼 , 也招盗墓者惦记 。 很多凹坑上已经长出了直径五六十厘米的大树 , 说明盗洞是很久之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