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卷入官场漩涡,苏轼的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吗?( 四 )


1.苏轼在这个上表里面无视朝廷 , 标榜自己;
2.苏轼写过讥讽新法的诗文;
3.苏轼的言论蛊惑人心;
4.苏轼诋毁圣上声誉 。
其实《湖州谢上表》只是例行公事 , 就是感谢皇恩浩荡一类的内容 , 但是苏轼这个人 , 性情非常耿直 , 他在后又加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 ,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 或能牧养小民 。”
这就为改革派创造了借口 , 而且宰相王珪还火上浇油!
他对宋神宗说:“皇上就是龙 , 真龙天子 , 您在这呢 , 他不写您 , 却要到地底下去找那个什么蛰龙 , 这不就是谋反吗?这不就是不忠吗?” 。
我想 , 这就是所谓的“真小人” 。
而且苏轼的确写过讽刺新法的诗词:
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 , 一年强半在城中(出自《山村五绝》)
讽刺农田水利法: 东海若知明主意 , 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
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 , 致君尧舜知无术(出自《戏子由》)
讽刺均输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 , 尔来三月食无盐(出自《盐诗》)
被指“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 , 世间惟有蜇龙知 (出自《桧树》)
前面说过 , 宋太祖赵匡胤曾留下不杀直言文人的祖训 , 苏轼这种情况何至于要“杀头”?
其实 , 前面在文风开放的北宋确实不算很重的罪 , 况且有点牵强 , 但是第四条 , 可真是犯了宋神宗的忌讳 。
宋神宗一听 , 就恼了 , 下令把苏轼压到京城审问来 。
"改革派"又怎么能错过这次机会 , 押苏轼进京的过程 , 各种逼供让他认罪 。这种折磨 , 真的是非常摧残苏轼的精神 , 甚至想过跳江自尽的 。
苏轼入狱后 , 来自各方面的人物要求赦免苏轼 , 其中就包括王安石 。
于是 , 这两方人马为苏轼 , 又展开一轮轮争辩战 。
最终 , 在苏轼被关押140多天后 , 宋神宗判苏轼诽谤朝政、妖言惑众 ,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就是犯官 , 没钱没权还得被监督) 。
这就是乌台诗案 。
(乌台 , 也就是御史台 , 在汉代的时候 , 这个御史台里边种了很多的柏树 , 有很多的乌鸦在这个树上造窝, 所以就把这御史台叫乌台 。)
或许一次灾难让苏轼真正脱胎换骨了 。
苏轼到了黄州以后 , 途径赤壁 , 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 一樽还酹江月 。”
震撼古今 。
被贬黄州第三年 , 创作了《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 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都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
这样算是完事了么?没有 。
苏轼这样的人或许注定要几经磨难 。
东山再起
「」如果没有卷入官场漩涡,苏轼的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要说 , 宋神宗真是对苏轼挺特别的 。
他认为苏轼人才难得 , 流放黄州太过可惜了 , 就大有重新启用的趋势:下旨把苏轼从黄州调任到汝州 , 离政治漩涡的中心很近的城市 。
但是苏轼却给皇帝上了一封疏 , 请求不要去汝州 , 他想去常州 。
没想到宋神宗同意了 , 让他还挂着汝州团练副使的衔 , 但是久居常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