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卷入官场漩涡,苏轼的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吗?( 五 )


然而 , 世事无常 。
宋神宗元丰八年 , 38岁的神宗皇帝驾崩 , 当时只有10岁宋哲宗继位 , 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执政 。
这位高太后不同于宋神宗 , 她是反对改革的 。
于是 , 高太后不仅废除了新法 , 而把已经隐退的司马光请了出来 , 把“保守派”们也纷纷调回了朝廷 , 其中就包括苏轼 。
从1085年的5月到1086年的9月 , 在短短的十七个月的时间里 , 50岁的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翰林学士知制诰 , 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 , 他可以直接参与决策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国务大事 , 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 , 这是苏轼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 。
但是 , 随着时间 , 苏轼发现自己与司马光这一类“保守派”也有着很多本质上的矛盾 , 并且这种矛盾也逐渐激化 。
我想 , 这可能是原本有着共同的敌人“改革派”还能有共同的目标 , 有一天这个共同的敌人退场了 , 那最开始的“盟友”之间利益冲突也会显现出来 。
随着司马光病逝 , 这种矛盾更为激烈 。
苏轼呢 , 此前就经历过这样的政治斗争 , 当情景再现的时候他已经倍感疲倦了 , 尤其岁数也不小了 , 他不愿再重蹈覆辙 , 所以他连上四道奏章 , 请求离朝外任 。
去了哪呢?杭州 , 在苏轼在这里也曾写下美丽的诗篇:“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到了此时 , 苏轼真的躲得掉吗?
苏轼之死
「」如果没有卷入官场漩涡,苏轼的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哲宗的元佑七年前后 , 宋哲宗亲政 。
高太后去世后 , 宋哲宗主张将革新变法的大业进行到底 。
并且 , 苏轼又成了首要目标 。
有句话说的好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虽然苏轼还是宋哲宗的老师 , 但是宋哲宗这个人心胸非常狭窄 , 苏轼还这么醒目 , 于是三年内下了六道诏命 , 连降苏轼到九品:
第一道诏命下达 , 他被取消端明殿学士 , 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 , 撤销了定州知州任的职务 , 英州知州正六品 。
第二道诏命下达 , 没过多久 , 以左承议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 , 成了什么呢?正六品下 , 又降了一等 。
第三道诏命紧接着下达 , 说:永远取消苏轼的升迁资格 。
第四道诏命:由英州知州降为建昌军司马 , 惠州安置 , 不得签书公事 。就是贬你到惠州 , 给你个官衔 。
苏轼刚刚赶到了庐陵 , 第五道诏命紧接着下来了:,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惠州安置 , 不得签书公法事) 。
三年后 , 第六道诏书又来了:责授琼州别驾(九品) , 昌化军(海南省)安置 , 不得签书公事 。
可以说 , 曾经辉煌一时的苏轼如今已经跌至人生的谷底 ,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 , 苏轼连降了十几个官阶 , 由一名正三品大员降为九品芝麻官 。
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 , 花甲之年 , 在经历了人生这么多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后 , 他早已经将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 。
被贬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 。
然后 , 命运弄人 。
原本苏轼是打算在海南终老的 , 没想到时局再变:
宋哲宗 , 年纪轻轻却驾崩了 。
关于他的死因 , 据《元符遗制》所称是:"故冬以来 , 数冒大寒 , 浸以成疾 , 药石弗效 , 遂至弥留 。"
但在宰相曾布的日记《曾公遗录》中 , 赵煦并非因伤风感冒而死 , 而是死于纵欲过度 。
他没有子嗣 , 皇位就由他的弟弟赵佶就继承了 , 也就是很有名的宋徽宗 , 那个大画家 。
他继位以后啊 , 是由宋神宗的妻子也就是向太后执政 。
二月份朝廷天下大赦 , 苏轼以琼州别驾的官职命令在廉州安置 。
四月份 , 授予他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 。
到了十一月份朝廷下诏: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军州任便居住 。(七品官的官俸 , 你爱上哪儿住上哪儿住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