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卷入官场漩涡,苏轼的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吗?

东坡诗文 ,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
「」如果没有卷入官场漩涡,苏轼的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轼的一生 , 可谓曲折坎坷 。
作为一名“诗文独步天下”的科场奇才 , 尤其在文人思想活跃的北宋 , 这样“耀眼”的人 , 难免卷入了官场旋涡之中 , 自此开始了他一生浮浮沉沉的仕宦生涯 。
其实用现代人的眼光 , 去解读苏轼 , 结合当时的环境 , 总是有些不足 。
北宋时期 , 是很优待文人士大夫的 , 宋太祖赵匡胤还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祖训 , 为北宋文人提供了宽容的政治环境 , 什么意思呢 , 就是说宋太祖定了个规定“士大夫以及上书直言的人不能杀” , 宋太祖留下的祖训在北宋历代执行得相当严格 。
祖训规定文人犯错了不能杀 , 但是可以贬呀 , 可以流放呀 , 像大臣卢多逊和丁谓图谋皇位 , 也仅流放了事 。但是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 引用钱穆《国史大纲》中话来说 , “极少贬斥,诛戮更属绝无” 。
由此可见 , "被贬"在当时已经算很严重的罪了 , 而苏轼呢 , 不仅被贬了官 , 还贬了好几次 , 千年后的我们很难切身体会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 但是 , 苏轼在这么坎坷的人生中 , 不仅没有自此颓废 , 面对来自生活的重重考验 , 反而非常乐观豁达 , 别说在古代 , 我觉得在现代都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 像我们今天都觉得震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 就是在他被贬到黄州时创作的 , 若没有一份豁达的心境 , 怎么能创作出这样大气磅礴、响彻千古的词呢 。
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卷入官场旋涡的?而这些千古不衰的诗词名句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人生?
那就让我们从苏轼年少成名开始说起 。
年少成名天下知
「」如果没有卷入官场漩涡,苏轼的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人云 , 学而优则仕 。
才华出众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 , 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进士科考 。
那年苏轼21岁 , 苏辙18岁 。
进士科考试 , 基本上是三年举行一次 , 招收的人数也比较多 , 尤其在北宋时期 , 也意味着竞争也很激烈 。
前面所说宋太祖赵匡胤还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祖训 , 还主张“文人治国”大批地重用文职官员 , 而且待遇非常丰厚 , 当时一个宰相一个月的俸禄算下来大概50多万文 , 什么概念?参考当时的米价 , 一斗米50文 , 想想50万文能买多少米呢?一万斗 , 也就是12万斤 , 可想而知 , 就是普通官员待遇也不会差到哪去 。
在这种情形下 , 文人如能入仕前途可是一片光明 , 竞争激烈也就很正常了 。
但是苏轼 , 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家庭教育
说起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才学品行 , 离不开父母的影响 。
苏洵和程氏夫妇俩 , 一共生育过三男三女 , 苏轼排行第五 , 苏辙第六 。
有人说那苏小妹呢?其实对于苏小妹是否存在是有争议的 , 有人说苏轼的姐姐叫苏小妹 , 但是已经早亡了;也有人说苏小妹是虚构的文学形象 , 根本是没有这号人物 , 这点可以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大量信件里可以查证 。
父亲苏洵对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视 , 严厉到骨头里的那种重视 , 并且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什么《名二子说》 , 从这个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 , 来告诫他们应该怎么做人 。
母亲程氏 , 出身名门望族 , 但却是豪门"贫"小姐 , 珠宝首饰不戴 , 绫罗绸缎她不穿 , 整日与诗书文章、笔墨琴棋为友 。
这样的父母养出的孩子 , 能差到哪去?
小试牛刀
果不其然 , 进士科考成绩出来 ,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顺利通过考试 , 被授予了进士及第的光荣称号 , 苏轼取得了第二名 , 其实这次考试还有一个插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