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四 )


桥本武的第三个策略是“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
比如小说里这段话:“刨冰、关东煮、寿司等货摊一家挨一家 , 密不透风地从窄到透不过气的庙院之内直摆到门前 。 ”
这里面出现了寿司 。 这是日本常见的一种食物 , 司空见惯 , 但是桥本武告诉孩子们 , 寿司里面大有学问 。
从寿司的做法、哪些字可以代表寿司 , 一直研究到寿司为什么又叫“醋文字” , 为什么做寿司叫“腌” , 等等 。 把这样一种食物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都展示给了孩子 。
又带着孩子研究端午节 , 比如“据说端午本不是五月初五 , 这是真的吗?为什么端午节又叫菖蒲节?为什么日本人过端午节会用武将人偶、头盔来装饰?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什么要挂鲤鱼旗?”
通过端午节又带出了“日本五大民间节日” 。通过这些 , 桥本老师带领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深入学习和体验 。 毫无疑问 , 这就是深度学习、整体学习 。
第四个策略:“不体验 , 不学习” , 用体验印入记忆 。
小说中写到什么果子 , 桥本老师就带来这种水果让孩子试吃 。 其中写到一种果子 , 当时在日本已经很难找到 , 桥本武穿大街、过小巷 , 神奇地就买到了书中写到的果子带到了课堂上 , 孩子们大为惊叹 , 新鲜得不得了 。 书中写到放风筝比赛 , 他就照着小说中的描写 , 组织孩子们一起比赛放风筝 。
这就是让学习跟生活发生联系 , 把学习放到生活当中去 , 在生活中展开 。 这和我们今天的一些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桥本武老师的第五个策略是:“极限写作训练” , 这也是一种读写结合吧 。
这种极限写作训练 , 超出孩子的极限 , 让大家不停地写 , 一直写到想吐 。 那个时候 , 桥本武要求学生每月必读一部长篇名著 , 这并不难 , 学生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 。 但最难的是 , 读完以后 , 必须写出长长的读后感 。 后来他的学生回忆说:这种读后感写作 , 简直让他们感到恐怖 。 学生写啊写啊 , 近乎疯狂地写 。 写着写着 , 学生忽然发现:一旦突破极限以后 , 那真是下笔如有神啊!洋洋洒洒 , 万言不止 。 桥本武的学生后来分布在各个行业 , 各个领域 , 有医学专家 , 有大法官 , 有市长、议会议长等等 , 但是无论做什么工作 , 他们都有极强的文字写作能力 ,所有学生回忆起来 , 都感觉当年的写作训练让他们受益匪浅 。
桥本武还有个训练 , 那就是诗歌写作训练 。
初二暑假 , 他让孩子们阅读了一位日本诗人的诗歌集 , 然后要求每人写十首诗 。 他说: “我无意将你们训练成诗人 , 如果有的同学喜欢上了写诗 , 那当然再好不过 。 但我让你们写 ,目的是让你们具备诗歌创作所需要的精神集中、选择判断的能力和对语言细微处的感受能力 。 ”大家看 , 这就是桥本武的过人之处 。 写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 , 写文章不是为了成为作家 , 归根结底是为了训练孩子的思维 , 训练孩子的能力 。
桥本武的第六个策略:我们很熟悉的小组合作 , 研究型共读 。
他要求学生从浩如烟海的古典作品中 , 选出一部自己喜欢的 , 三到五人一组 , 各个组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 , 最后做集体分享 。 做这种研究型共读是什么时候呢?是高二 , 距离高考已经很近了 。 但是桥本武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 这种小组合作、自选读物、自己组织合作学习、各自开展研究阅读的做法 , 和我们今天的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
桥本武把孩子们从初中一直带到高中 , 持续六年的坚持 , 靠他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 。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他需要得到其他学科老师的协同 。 当时他的这种国语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他们班英文老师的支持 。 这位英文老师也配合他的方法 , 先把语法放到一边 , 孩子们一上来就给他们大部头的英文原著、英文小说 , 让孩子们直接先把这部小说啃下来、吃透 , 然后再教语法 。 孩子们一开始觉得太难了 , 但是一旦啃下一部又一部的英文原著、英文长篇小说以后 , 孩子们发现 , 那英文的学习在他们眼前就铺展成一条宽广的大道 。 其实 , 这跟桥本武的日语教学精髓是一致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