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张双南、饶毅两先生的科学教育观( 三 )

质疑张双南、饶毅两先生的科学教育观
潘石屹和小儿子在哈佛这样的西方教育形成了一个社会分层的机制 , 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 , 要想成为精英 , 就必须从市场上花高价另行购买教育 , 买不起的人则自然地被淘汰了 。 西方教育通过这样一个宽松的过程 , 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 这样的学校教育制度 , 下层人想往上爬是十分困难的 , 就造成了两个阶层的分离和固化 。 长期来美国国家有钱 , 干什么也不少挣钱 , 生活不错 , 下层人民也自得其乐 。 可是如今 , 情况大变 , 为什么有大批白人投票支持特朗普?产业空心化的如今 , 失业了 , 他们因当年没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 , 改行也困难 , 他们对现状就不满了 。 美国教育模式的缺点也就显露了 。如此说来 , 他们的教育制度也远非最合理 , 远非最好的 。 虽然他集合了全世界的精英 , 确实培养了少数高端杰出人才 , 但这种制度下 , 数亿青少年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 , 在他们应该努力学习的阶段 , 荒废了人生 , 种下了他们后半生艰难的苦果 。 我们可不能学习美国的这种分层的教育制度 , 不要盲目迷信!更不要不自信!中国的应试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 特别是近几十年 , 盲目追求升学率 , 忽略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 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是 , 虽然学了许多知识 , 却让许许多多孩子失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创新的追求 。 这里仅集中谈谈这个问题 。对这普遍指责的问题其实早在距今2500年前就有一位伟大的中国老人 , 他那时就指出了其2500年后今天这个问题深刻的实质!且言简意赅 , 仅用六个字 , 那就是:“学而不思则罔”——孔老夫子 。 因此 , 解决之道也非常容易 , 那就是“学而再思” , 岂有他哉!孔夫子思想之深刻 , 真叹为观止!中国现实的教育却是学到了许多必要的知识 ,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 相反“寓教于乐”模式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 这却是它的最大问题 , 毁了一代孩子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1.5万中国未成年留学生被困英国 , 背后的现象让人深思》 。 我真为滞留在英国未归的这1.5万孩子所揪心 。 想想 , 在整个西方世界又有多少这样分散遗留的孩子 , 学校关门 , 又处于被新冠病毒所包围 , 且又回不了家 。 每个孩子都牵涉一个家庭 , 这有多少家庭在哭泣!?他们正是受了那些“对中国教育不自信”所忽悠造成的后果 。如前所说我们在“跟踪”这历史阶段中 , 中国广大学子做出许许多多的创新 , 它证明了应试教育的缺点在实际中也并不难扭转和克服 , “学而再思”!张双南在另一篇文章中却说得很对 , 很好 。 他主张对中国顶级高校 , 要鼓励他们“发展特色” 。 “清华坚持以工科见长、北大以文理共进为优势 , 而中科大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到极致 , 如果哪一天把清华办得超过MIT , 把北大办得超过哈佛 , 把中科大办得超过加州理工 , 那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就真的牛了 。 ”想法是很好 , 但这真是非常非常困难和遥远的事 。但是话又说回来 , 回想80年代 , 我曾和学生说要努力去赶上英国 , 学生笑笑:“这哪里可能?他本来就在你前面 , 你走他也走 , 好比月亮赶太阳!”那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 。 可有谁能想到 , 今天中国真把英国远远甩在后面自己却达到世界第二!还是毛主席的话对:战略上藐视敌人 , 战术上重视敌人 。再说 , 关于中国开班“私立学校” 。 从香港动乱的激励原因看 , 动乱起因是自它回归后“学校没有宣传中华文化” , 这正是引起动乱的根源 , 是颜色革命的起点 , 它也正是西方乱华者所希望中国大量采取的办学模式 , 他要“请君入瓮” , 贼船等着你去攀爬 , 我们可切勿上当!上面分析了美国教育制度的缺点这方面 , 美国教育制度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 。 我们不学美国的教育制度 , 我们是否也能够培养出较多的杰出人才呢?下面就先从中国少有诺贝尔奖说起 。4中国为什么少有人获诺贝尔奖和钱学森之问这篇文章回避不了钱学森之问和诺贝尔奖这个问题 , 上面数位专家都提到过 。 对这个问题我过去曾经专门讨论过 , 发表在我的《随想录》书中 , 这里仅简单叙述我的观点 。 首先补充一点 , 关于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 , 在网上已公布了具有对应意思钱老的原信 。 从信中看到钱老的意思根本不是如一些人自以为是的认为 , “钱老不满意中国科研的不自由” 。 “不自由”是这些人强加给钱老的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 , 中国人民对百多年的屈辱深有体会 , 国弱则被欺 。 要想不被欺就要尽快地建设国家 。 钱学森为什么回国?包括我自己一大批南方学子为什么到边远寒冷的东北去?就一个心眼 , 一句话: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 , 建设我们自己强大的国家!如何能够尽快赶上去?唯有模仿跟踪 , 这是最快的捷径 。 学习人家 , 包括派遣大批留学人员 。 人家搞原子弹 , 我们也搞 , 人家钢产量几千万吨 , 我们也着力发展钢铁工业 , 为此就在哈工大设立我学的这个轧钢机设计专业 。 ……这就是取的跟踪路线 。 都知道 , 跟踪中都不是原始创新 , 不是就不可能有诺奖 。 没有就没有!国家不受凌辱才是最重要的!国之不存诺奖何用?为什么许多回国学者包括张双南先生 , 饶毅先生等都认为中国没有任何创新 , 搞的都是山寨?我是这么分析:现在那些年纪不大 , 出得校门就出国门的知识分子 , 在国外又呆了许多年 , 他们对国情真一无所知 , 更无从对国人奋力追赶的努力与创新发生直接的感受 。 这里 , 他们还不断嘲笑 , 揶揄我们科研不过是“山寨”!你们笑错了 , 不是上一辈那样明确的为国家强大这“功利目标”所做出的努力 , 没有郭永怀用生命所换来完整的皮质公文包 , 哪有今日之和平?哪有今日这个稳定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中华?我们模仿外国是“山寨”吗?想想 , 中国几千年来都在国际上领先 , 几千年中外国学习了我们多少先进的技术?他们是不是也在“山寨”我们呢?再说 , 他们搞了原子弹、航空母舰、GPS、隐形飞机 , 我们也要搞 , 仅以“山寨”的方式能够搞成吗?我们去搞这些虽不是原始创新 , 但是 , 没有自己的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绝对搞不成的 。 中国的进步绝不是“山寨”所可能得来的 。 举个小小的例子 , 我的一位博士生到一家企业参观 , 看到了他们制造的一台高技术的6自由度飞行并联运动模拟器 , 他仔细一看 , 发现其并非所要求的6个自由度 。 该企业仅仅是照葫芦画瓢 , 并未理解其原理 , 将6-UPS设计成6-UPU 。 表面上看完全相同 , 一模一样 , 实际上模仿错了 , 画虎类犬 。 这真正是在“山寨” 。 作为博士生他掌握了我们提出的并联机器人理论 , 一眼就发现了问题 。 所以要模仿也要从提高基础理论开始 , 再加上不断地创新 。 近年 , 一家企业为抢先申报了一个先进装备的专利 , 他们一点都不懂得理论 , 也装上了一个6-UPU 。 错!它跟本不能运动 , 它一个自由度也没有 。 没有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 跟踪只会是空谈 , 印度也在跟踪 , 他进步慢的原因就在这里 。 所以在这个赶超过程中 , 中国聪明的又善于思考的广大知识分子拿出了最大的努力 , 切切实实做出了许多不是可有可无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 但那些海归“评论者”认为那都是山寨 , 更不承认中国在创新 , 他们真不知道那些先进技术是山寨不来的 。 他们没有亲历中国的跟踪 , 自然都不知道 , 体会不到 , 对之真可以宽宥 。 只有在水中游的鸭子 , 方知水温升高 , 最直接感受到了春天 。 中国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 在这个追赶的历史阶段中做出了不可或缺众多的 , 巨大的创新 。 它让美国这个有800个诺贝尔科技奖支撑的军事强国都感受到科技的压力与时间的紧迫!要收紧全球兵力集中以遏制中国!有人基于统计概括出一个很有意思 , 有说明力 , 还值得大家深思的结论:“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几乎全部出自从中国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 , 在美国有这么多的土生土长美籍华裔 , 却没有出现一个著名的科学家 。 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概率不仅远远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数 , 在特定条件下比较 , 甚至还超过了犹太人 , 这似乎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 美国前总统卡特曾对邓公(邓小平)说过:‘华裔人数之少 , 与其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 , 不成比例’ 。 ”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 , 有5000年文化底蕴所孕育的中华民族是非常优秀的 , 非常有学习 , 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 而去美国已近200年土生土长的华人后裔 , 他们远离了中华文化的哺育 , 他们就差的远了!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 中国之所以没有诺贝尔奖 , 不是中国人不会思考 , 不是中国人没有创新的基因 , 而是处于那个“追赶”阶段使然 。 追赶中的众多创新都不是原始创新 , 也就没有达到诺奖的原创水平 , 没有诺奖 。 仅如此而已 。 中国的再次复兴是几代人的梦想 , 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梦想即将实现 , 这对中国人才是最最重要的 。 一旦追赶阶段结束 , 我们到了科技最前沿 , 这些在追赶中做出过无数创新的奋斗者 , 又有什么能够拦住他们 , 要他们裹步不再向前?他们每往前迈出一小步都是原始创新 , 若是一大步 , 那就不得了啦!到了科学的最前沿 , 再大步向前迈是很困难的 。 但这时已经在赶超中做出众多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国知识分子 , 包括众多的年轻知识分子 , 有了这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的体验 , 让他们自然怀有对创新巨大的自信 。 自信就是继续发展科学的力量!今天可以说 , 我们已经掌握了“颠覆性技术” , 按张双南的观点 , 中国人真有了满满的信心啦!实际上 , 可以看到如今许多年轻人已经在科学研究上冒尖了 。 年仅22岁的曹原 , 小学在深圳耀华 , 大学在中科大少年班 , 出国仅3年就在科研的西方原有前沿上迈出了一大步 , 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原创论文 , 荣登上“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的榜首 。 显然 , 他的创新思维是在国内教育所培养形成的 。 前面说的像有创新思维的谈方琳这样许许多多的后生 , 真是不可限量!最近 , 我们还看到50名青年科学家荣获“首届科学探索奖” 。 在赶超结束之时 , 中国离有价值的原始创新还远吗?看 , 那真是:风雨送春归 , 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 , 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 , 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 , 她在丛中笑 。2020年3月15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