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在华日韩企业对复工充满信心
“疫情虽无奈 , 但我们不会离开”——在华日韩企业对复工充满信心《参考消息》特别策划:“战疫:观察与镜鉴”专题报道之一百一十七【原始标题】“疫情虽无奈,但我们不会离开”——在华日韩企业对复工充满信心文/本报驻济南采访人员 王阳 袁军宝 张旭东新冠疫情严重威胁全球经济增长,日美等国家开始出现推动核心产业回流本国或移出中国的论调和计划,给中国稳外资带来一定挑战 。 采访人员近日在日韩企业重要投资地山东调研时了解到,尽管不少企业负责人因中短期经营压力而心存担忧,个别企业已减少员工工作时间甚至开始“放假”,但由于我国产业链配套优势和广阔消费市场,他们仍普遍看好长期在中国投资,表示“不会离开中国” 。坦承:“订单少了,日常经营难了”受访的近20家日韩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订单已出现大幅下降,这让他们对中短期经营计划心存忧虑和不确定 。生产高分子缆绳的青岛迪世亚制钢有限公司表示,当前订单仅能维持生产到5月底,6月份将“断层” 。4月21日 , 一名工人在青岛迪世亚制钢有限公司车间里进行织带作业 。 (王海滨 摄)“一季度销售同比下降约40% 。 虽然当前基本满负荷生产,但从订单来看,5月份之后情况很不理想 。 ”山东一家从事冷热处理设备生产的日资企业经理蔡先生表示 。在订单明显减少的情况下,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已经出现亏损,后期面临裁员,让企业感到压力较大 。烟台一家从事汽车配套产品生产的韩资企业负责人表示,因订单不足,4月份生产量只能达到原计划的60%,仅3月份就亏损200余万元 。 “目前部分岗位轮流休假,在岗员工只有原来的约70% 。 ”他说 。除了以上问题,人流、物流不畅等成为短时常态,也增加了企业日常经营难度 。三星重工业(荣成)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徐隐遵谈到企业日常经营难题时告诉采访人员:“目前,运送资材的船只无法按照约定时间靠港交货,由于海运和货品特殊性,防疫时期通关时长大大增加 。 虽然这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有点无奈,但是特殊情况我们也可以理解,我们尽量去跟海关沟通 。 ”乐金电子部品(烟台)有限公司近期有一新生产线需要安装调试,原计划有50名韩方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但目前均无法获得签证 。 “原计划3月底投产,但现在对何时能投产还很难预料 。 ”公司管理部部长宋学东说,公司此前接到2000万美元的新型号产品订单,长时间无法投产将导致失去客户信任和赔偿违约金等风险 。乐观:“政府帮忙,我们更要主动应对”为帮助外资、外贸企业顺利渡过难关,中央、诸多地方政府已出台减免社保、降低电费等惠企措施 。 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些“给力”措施为企业应对危机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间对企业的帮扶措施让我们很感动,基于政府推出的减免社保和电费等优惠政策,一季度企业成本可降低127万元 。 ”威海威东日综合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基旭兴奋地说 。威海昌星电子有限公司韩方副总经理李峻在说,“中国政府的帮助很实在,这让我们感到温暖”,前期政府推出的优惠政策直接帮助企业将每月成本降低四五十万元 。不少企业积极应对经营难题,纷纷进行生产销售转型,有些企业的线上销售取得明显效果,有些企业开始从外销向内销转型 。说起企业的销售状况,艾多美(中国)有限公司韩方副总经理李东奇用手势比了一个上升态势 。 他说,公司近年来加大力度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销售,在疫情期间显现出优势 。4月7日, 艾多美(中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工人在生产、包装产品 。 (袁军宝 摄)“政府帮忙,我们更要主动应对 。 ”吴基旭说,目前有的公司代理商已开展线上销售业务,在疫情下适应了国内消费者的习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疫情普遍影响需求的同时,也有企业负责人乐观地认为,当前中国疫情控制较好,而海外疫情持续蔓延,这对在华生产企业来说,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契机 。 宋学东说,当前企业只要有订单,就可以全力生产,相比疫情严重地区,能够稳定生产就是优势 。信心:“长期在华发展的战略不会变”对于长期投资意向和发展布局,大多数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仍对在中国投资充满信心 。 中国政府在防控疫情中展现出不凡的社会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产业链环境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说起企业防疫安全工作时,徐隐遵多次点赞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管控措施 。 他说:“这次疫情应对中,我们受到了良好的对待,政府主动帮助我们解决工人复工、物流交通等问题 。 中国政府在执行力、公务员素质等方面,让我看到很大变化 。 如果没有各级政府,我们复工复产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我们非常感谢 。 ”“中国防控疫情措施得当有力,这一仗打得很漂亮 。 ”吴基旭说,当地政府在防疫物资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这让企业复工复产有了底气和信心 。中国齐全的产业链配套和巨大的市场是许多外资企业继续加大在华投资的重要原因 。 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以中国为目标市场的外资企业转移可能性不大,除非他们想放弃中国市场 。李峻在说:“我们不会离开中国,因为中国对于我们公司的布局和发展会越来越重要,长期在华发展的既定战略不会变 。 虽然固定资产投资今年没有增加,但包括新设备采购在内的经营性投资一直在增加 。 ”青岛奔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永江认为,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是暂时的,产业转移涉及物流、人工成本、劳动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对企业来说成本很大,不会轻易变动 。“作为一家日资公司,我们最关心的是2020年中国经济恢复的速度 。 ”大丰工业(烟台)有限公司总经理村山嘉英说,中国有着巨大市场,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考虑到运输成本和产业链关系,当前不可能转移到东南亚 。 “公司在中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更多产品将从这里出口到世界各地 。 ”他说 。刊于《参考消息》2020年5月4日第11版编辑:洪慕瑄
推荐阅读
- 《阿凡达2》复工剧组租波音787从洛杉矶直飞新西兰
- 全力以赴,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 陶勇复工记:仍对患者满怀善意,诊室新增逃生通道
- 济南市中公安|复工复产不忘安全,市中公安舜玉路派出所开展九小场所摸底检查
- 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云学堂”助力复产复工
- 重磅!纽约市复工时间确定!就在6月8日
- 美企爱科索在华20亿合作项目被叫停:正与美方沟通
- 兴业法院|助力复工复产!兴业法院巧妙保全赢认可
- 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新增在华投资逾20亿欧元(图)
- 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助力全省复工复产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