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二 )


观赏山水画是一种动态的、沉浸式的体验 , 观者进行了一场虚拟的旅行 。苏立文认为 , “中国山水画令我们的心灵遨游于方寸之间” 。他援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的话说:“看此画令人生此意 , 如真在此山中 , 此画之景外意也 。见青烟白道而思行 , 见平川落照而思望 , 见幽人山客而思居 , 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山水画既体现了中国人的心灵与精神状态 , 又表征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 这种深刻而显著的和谐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 。深远高邈的山川景致由此成为历代的中国士人寄放情思、安置想象力的所在 。关于宋代的山水画 , 高居翰感慨道 , 在这些作品中 , “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在这些留存至今的杰作里 , “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 , 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 。他们视界之清新 , 了解之深厚 , 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
从高居翰、苏立文的字里行间 , 不难读出西方鉴赏家面对山水画卷时难以自抑的兴奋 。对于高居翰、苏立文等熟谙中国绘画的艺术史家而言 , 这种奇妙出神的体验自然而然 , 各种兴发感动也是油然而生 , 中西之间似乎并无区隔 。
「山水画」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高居翰所著《中国绘画史》
2.英国湖区风光与中国山水
1933年 , 宾雍接替大诗人艾略特 , 担任哈佛大学诗歌教授 。在系列讲座中 , 宾雍将中国山水画与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提香、卡拉奇、普桑、勃鲁盖尔、鲁本斯等人的风景画相提并论 , 并且认为山水画在很多方面技高一筹 。山水画表现的是作为无限性整体的自然景象 , 这一点在西方绘画中是缺场的 。甚至山水画的命名本身也暗含玄机:“山被想象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的肉 , 水则被看成是它的血 。”中国画为中国人所独有 , 源自中国特有的思想观念和宇宙观 。
他盛赞郭熙的《林泉高致》 , 对这篇“关于风景画的论文”推崇备至 , 如数家珍般向学生们介绍了米芾、夏圭和马远等人的山水画 。在讲评波士顿美术馆所藏马远《柳岸远山图》时 , 宾雍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画中的情景:“这是山中的初春时节 , 柳树才吐绿芽 , 刚刚下过雨 , 天空正晴朗 。”我们不禁想象 , 课堂上的哈佛学子如何随着宾雍的讲述进入了这幅古老的画面之中 , 漫步在柳色青青的江畔 , 微风拂面 , 遥望绿意萌发的远山 。这幅遥隔数个世纪的宋代山水让宾雍联想到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这位画家的笔触是如此的敏活 , 他笔下的柳枝几乎使我们相信这枝条和嫩叶本身是有感觉的东西 , 正如华兹华斯所说的那样:‘享受着它们所呼吸的空气’ 。这或许正像这位英国诗人在其诗的开头所称赞的那样一个清晨:这是三月里第一个温和的日子 。”以华兹华斯的诗歌品评宋代山水 , 由此互证、借鉴 , 这种中西合璧的探索 , 影响了之后的鉴赏家观赏山水的方式 。
「山水画」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立文所著《中国山水画》
苏立文继承了这个传统 , 也借力华兹华斯谈山水画 。他的著作《永恒的象征——中国山水艺术》的书名即源自华兹华斯的《序曲》 。艺术史家贡布里奇认为此举显示了苏立文的高明之处:“以比较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的方式来阐释中国山水画艺术” , 毕竟“对于壮丽的山色景致 , 西方诗人和东方画家有很多人类共同的反应” 。这部著作与宾雍的著作相似 , 也是讲演的结集出版 。不过 , 宾雍是在哈佛大学讲授中国山水 , 而苏立文则是在牛津大学向学子讲授山水画的奥妙 。
【「山水画」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