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作者:孙红卫(南京大学讲师)
电视剧《清平乐》近日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宋代文化的兴致 。这部剧制作精良 , 从不疾不徐的情节设计到考究周详的服饰道具 , 皆受到观众好评 , 也获得一些宋史专家的称许 。不管是去年的《长安十二时辰》 , 还是这部《清平乐》 , 人们总是对剧中较忠实地还原历史的饮食服用、器物摆设津津乐道 。事实上 , 文物研究的目的之一便是要了解古人的清玩日用 , 由此一瞥其审美情趣与日常起居 , 而并非无关紧要的文人兴味 , 明了之后便束之高阁 。沈从文先生曾指出 , 研究古代器物往大了说是要理解一个时期的物质文化史 , 往小了说就是对影视作品、舞台演出的布景设计也大有裨益 。
《清平乐》的布景装饰中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可能就是山水画了 。大多看剧的观众关注的是晏殊、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人物 , 而喜爱国画的人则注意到这些人物背后的屏风与墙壁上是巨然、董羽、王希孟、赵芾、米友仁等巨匠流传至今的山水画 。一部剧有诗有画 ,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两种风流 , 相得益彰地还原了大宋的风采 。有学者专门将其中的画作一一枚举 , 加以品评 , 并指出其中有违史实的年代错误——显然 , 南宋的画儿不应出现在北宋的墙上 。不过 , 这些丝毫不影响人们因此剧而燃起的对于山水画的热情 。
「山水画」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平乐》海报 。墙壁上的山水画为李成《晴峦萧寺图》 。
1.当代西方艺术史家眼中的山水画
山水画之于中国绘画至关重要 , 而宋代正是山水画业已完善、大家层出不穷的历史时期 。除了上述画家 , 北宋有李成、范宽、郭忠恕、惠崇 , 南宋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 名家名画之盛 , 堪称山水画史的巅峰 。徐复观先生写道:中国的风景画 , 发端于魏晋时期 , 较西方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 , “自北宋起 , 在意识上 , 在作品上 , 山水画断然取人物画而代之 , 居于我国千年来绘画中的主流地位” 。这一认知也反映在国外对于中国绘画的接受上 。英国艺术史家苏立文(Sullivan)称:“在整个中国绘画传统中 , 最独特最辉煌的成就正是山水画 。”这一点对于不了解中国画传统的外国人来说可能有些不可思议 。上世纪50年代 , 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Cahill)在编撰《中国绘画史》时 , 将编选的图画交于著名出版家艾尔伯特·史基拉过目 , 后者抱怨道:“石头和树 , 高居翰先生 , 石头和树 , 你拿来的就是石头和树 , 我的读者要看的是人、房子 , 还有故事 。”高居翰不得不向他解释:“最好的中国画是山水画 , 而山水画大半都是石头与树 , 间或有些空处 , 有些屋舍和人物等 。”
对于习惯于嘈杂喧嚣的当代观众 , 这些山水画的效应自然是清新脱俗的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审美 , 蕴含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因子 , 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中 , 视觉效果自然也是不同凡响 。苏立文生动地描写了欣赏中国山水画的体验:“……我们发现自己被不知不觉地带入场景之中 。画家邀请我们跟随他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前行 , 在岸边等待渡船 , 穿过村落 , 也许我们走入小山之后 , 村落消失在视野之中 , 这时我们发现已置身于桥上 , 抬头仰望瀑布 。我们继续沿山谷前行 , 发现一座庙宇的飞檐已出现于树巅之上 , 于是在禅院中休息 , 一边摇扇 , 一边与僧人一同品茶 。在画卷的最后 , 画家会将我们带到岸边 , 看着水面以及出现于薄雾之上的远山之巅 。”
「山水画」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立文所著《中国艺术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