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首位70后茅奖得主徐则臣:站在屋顶上看北漂青年( 三 )
这种感觉也出现在《北京西郊故事集》 , 那些小地方的少年来到大北京后 , 在屋顶上望见北京的高楼 , 好像能把人吞没的峡谷 。 在小说里 , 徐则臣创造了一个名叫木鱼的少年 , 木鱼有神经衰弱 , 平时喜欢跑步 , 小说就顺着木鱼的视角 , 写到了工地的民工 , 地铁上卖唱的、饭店服务员、中关村卖手机的、汽修店维修人员 , 一个北京郊区世界缓缓铺展开来 。 而跑步来自徐则臣的真实经历 , 高二那年他一度神经衰弱 , 耳朵里各种声音 , 为了夜晚能入睡 , 他常常独自去操场跑圈 。
本文插图
(徐则臣短篇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 。 图/受访者提供)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有一群站在屋顶上的青年 , 他们是王朔笔下的 , 成长在“文革”中的大院子弟 。 他们打架、叛逆、宣泄荷尔蒙 。 在那样的文本里 , 北京仿佛被历史按了暂停键 , 充满自由的味道 , 它是享受着特权的孩子的地盘 , 故事常常在离长安街不远的地方发生 , 外交部大院、部队大院、王府井百货大楼、北海公园 。 二十年之后的徐则臣写的是70后的北京 , 是一个流动的北京 。 它远离首都的核心、权力的核心 , 更加关乎生计 , 提供着外来者的平民视角 。
近些年 , 徐则臣写作的坐标系也随着地理的迁移不断拓展 , 他常常去海外参加文学活动 , 参加过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 还在爱丁堡驻留写作过 。 在爱荷华 , 世界的另一头 , 徐则臣构思自己的长篇《耶路撒冷》 。 小说的主人公初平阳因为回老家卖房 , 和一群少年伙伴重新在家乡相遇 。 他们中间有成功商人 , 有不停地转换职业的打工者 , 有始终没有在北京找到位置的人 , 也有从事办假证 , 一度辉煌 , 最后又重重跌落的人 。 初平阳本人是一个想去耶路撒冷留学的博士生 , 耶路撒冷代表某种到世界去的精神指向 。
其中可以看到徐则臣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蓝图 , 书写一代人的精神史 。 他对世界与家乡关系的看法也愈加辩证 , 有些人来到世界 , 扎根下来 , 而回到老家也不代表完全认同或放弃某种生活与追求 , 很多时候返回是为了解决过去残留的问题 , 重新出发 。
到世界去
五年级时 , 徐则臣把能找到的所有金庸武侠小说看完 , 就连父亲吊在房梁上的书也取了下来 。 村里的书常常没头没尾 , 他看过不少半截的小说 。 上了初中他才开始接触经典文学 ,拿着爷爷给的八块钱走路去镇上的新华书店 , 左挑右挑 , 最后挑了本七块九毛五的《三国演义》 。 他还从高年级同学借来《苔丝》《嘉莉妹妹》《复活》 。
那时他最喜欢读的是《围城》 , 说话、写文章都是一股“钱味” 。 高二那年 , 徐则臣写过两篇小说 , 寄了出去 , 但没有回音 。 到了大学后 , 有一阵疯狂迷上鲁迅 , 写文章追求忧时伤世、沉郁顿挫 , 直到后来才渐渐发现自己不是那种人 , 写作也不能因为喜欢哪一种风格就改变自己 。 他在大学时大量写作 , 寻找自己的声音 。
大学毕业后 , 徐则臣在大学做了两年老师 , 受不了当辅导员的繁琐事务 , 文学上也缺少交流的同伴 , 他决定考北大 。 等到23岁徐则臣从淮阴辞职来到北京时 , 他已经在《天涯》《山花》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作品 。 在北大的这段经历让他建立了问题意识 , 写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写出一个好故事 , 而是要解决跟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 。
2003年 , 徐则臣在北大读研究生 , 时值SARS , 他每天睡到中午 , 去食堂打饭 , 看一堆打打杀杀的武侠片 , 回到宿舍里就开始看书 , 晚上再出门散一趟步 , 然后写小说 。 除了写作 , 他还跟两个人一起办了一个左岸文学论坛 , 他是总版主 , 每天挂在网上 , 发现好的帖子 , 就把它们不停顶上去 。 一些文学朋友就是这样以网名结识 , 凭对文学的感觉交往 , 很多年之后才在现实生活里见面 。
推荐阅读
- 搜狐新闻|舌苔发黄、厚腻,要不要刮了它?看完你就明白了
- 赳赳说中国|中餐的一个陋习会传播病毒,你知道么?
- 潍坊新闻网|官庄镇卫生院积极开展重点人群体检工作
- 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一勺猪油竟然能改善十几种小毛病,有哪些功效和禁忌?
- 汽车|创新让解放国六重型车领先同行业 | 中国汽车报
- 旅游|中国最“憋屈”的省份,因为名字的原因,常被误认为是一座城市
- 美妆|可直邮中国的美妆护肤品牌清单出炉,马住回国海淘超省心!
- 搜狐新闻|如果一个男人对你有这几个表现,很显然,他喜欢你!
- 币圈卫道士|百万级TPS的CBase公链就是为中国韭菜量身打造的
- 中国国家地理|孕育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它,还是美景制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