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新基建“扩乘数”,稳投资新局:老基建“补短板”( 二 )


“我国基础设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廖群说 , 一方面是传统基础设施短板补缺 , 一方面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崛起 。 “新基建”从今年开始可望呈现持续性的跳跃式增长 , 从而在若干年后逐步扩大到主导固定资产投资 。
4月3日 , 贵州省九个市州583个重大工程项目集中开工 , 总投资1450.9亿元 。 “此次集中开工项目聚焦基建强基础、产业增动能、民生补短板 。 ”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介绍 , 583个项目中有“六网会战”(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项目351个、总投资637亿元 , 其中5G等“新基建”项目49个、总投资104亿元 。
广州开发区发改局负责人表示 , 除轨道交通项目以外 , “新基建”在财政投资占比较小 , 短期内对全区投资拉动作用有限 , 可预见一段时期内传统基建仍然是投资的主要方式 。
合肥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潘献金表示 , 在基建投资模式方面 , 需要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 。 一方面做好传统基建 , 为基建投资打牢基础 , 形成中坚力量托底;另一方面以“新基建”为主要推手 , 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 形成“老基建托底、新基建加力”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 , 从体量上看 , 基建投资的主体还是“老基建” 。 “但不论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 , 都应注重在都市圈的投资和应用 。 因为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 , 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 。 ”
三大风险掣肘“新基建”
“新基建”并非新鲜名词 , 只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 相关个股也一度遭资金爆炒 。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 , 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洪流奔涌在即 , 从近两年地方实践看 , “新基建”还面临一些风险问题 。
一些受访人士指出 , “新基建”站上风口 , 仍需警惕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导致的财政风险 。 “新基建”领域所蕴含的极大市场机会和所需要的巨额投入 , 决定了仅靠国家层面财政投资远远不够 ,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可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状况 。 然而 , 受制于准入门槛较高、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 , 民间资本投资存在障碍 。 另外 , 审评、监督、服务等软环境也影响到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 。
“对于企业而言 , 这些巨大的投资支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 , 部分企业承担的压力必然是巨大的 。 ”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说 , 相关政策需要形成合力 , 为民间资本的热情护航 。
还有受访人士指出 , 要防止过度建设带来潜在资源浪费风险 。 目前 , “新基建”受到新一轮投资追捧 , 有近期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内在需求 , 更应着眼长远 。 不宜仅仅局限于当前热点领域 , 而忽视其他基础性、战略性领域 , 更不能脱离国情、盲目建设 , 应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新带旧的原则 , 将基础设施投资逐步从传统领域转向新兴领域 , 有序推进 。
一些地方干部和专家坦言 , 有些“新基建”项目早已布局 , 如不少地方政府早就开始大力投资数据中心 , 但不少地方数据中心建好了 , 却疏于管理 , 不能对接市场需求 , 最后变成低效投资 , 甚至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 。 同时 , 一些地方将一些项目冠上“新基建”的帽子后 , 不考虑实际需求而过快过广地推进投资建设 。 杨轶清说 , “新基建”不能搞“全国卷” , 而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基础分类实施 , 现阶段“新基建”主要聚焦经济基础强的省市 。
【经济参考报新基建“扩乘数”,稳投资新局:老基建“补短板”】此外 , 还需警惕产业配套不完善造成基建和产业的脱节风险 。 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于“打基础” , 关键是要发展上下游产业和应用 , 这样才能让数据中心、5G网络支撑起经济发展 。 一些省市的地方干部反映 , “新基建”上下游产业的应用和孵化目前还比较薄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