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新基建“扩乘数”,稳投资新局:老基建“补短板”( 三 )


青岛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崔卫东说:“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本身对城市的经济拉动作用并不大 , 创造就业、税收产值也较少 , 不宜一拥而上 , 应将重点放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 ”浙商研究会秘书长徐王婴说 , 必须从产业链的角度来审视与考量“新基建”投资 , 要有数字经济与配套产业的支撑 。 否则 , 再宏伟的基建 , 再庞大的投资 , 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新基建”投资需要新思维
目前 , 多地多部门都把5G网络、数据中心、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基建”作为2020年投资重点项目并加大投资力度 , 亟须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 切忌走大水漫灌、盲目刺激的老路 。
业内人士表示 , 应以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 而不是重走“地方财政加杠杆”的老路 , 建议提高投资的主体开放性、区域针对性和产业前瞻性 , 更好发挥“新基建”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 , 早日形成实物工作量 。
一是构建财政支出新模式引导参与主体多元化 。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 , 近年来 , 财政在充电桩等“新基建”领域的投入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反思 。 “新基建”所涉及的领域均与高科技有关 , 市场机会大 , 但风险也相对较高 , 应该构建与“新基建”支出相匹配的财政新支出模式 , 市场主体参与意愿强烈的领域要放宽市场准入 , 对参与意愿不强、收益欠佳的项目可通过财政资金引导 , 撬动民间资本 。
沈建光认为 , 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全面推动“新基建” , 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 放宽市场准入 ,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 , 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 而专项债是重要资金来源 , 资金方面也应向“新基建”项目倾斜 。
任泽平表示 , “新基建”需要不同于传统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 。 财政政策方面 , 研发支出加计扣除 , 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金融政策方面 , 在低息融资、专项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产业政策方面 , 纳入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投资区域、领域 。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建议 , 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 , 财政应该搞跨期平衡 , 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 。 增强投资针对性 , “新基建”要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致 , 把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需求纳入投资规划中 , 重点聚焦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 , 特别是对疫情暴露的医疗、环保等民生短板不断补齐 , 同时对传统基建进行更新换代 。 对人口流出地区 , 要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
三是突出应用导向 , 新基建与配套产业需同频共振 。 抗疫短板 , 正是投资重点 。 此次防疫进程中的数字化应用 , 顺应社会需求而生 , 这也表明数字化“新基建”应当更多站在社会需求的角度 , 主动投资在短板领域 ,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举 。 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建荣表示 ,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 , 其更大的功效在于带动配套产业经济发展 , 建议增强前瞻性 , 注重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建设 , 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 同时用产业经济反哺“新基建” , 实现“新基建”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 , 发挥“新基建”的“乘数效应”和“裂变”功能 。
四是“新基建”要注重数据标准化和开放共享 。 百度公司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认为 , 数据中心有传统数据中心和新型数据中心之分 , 传统数据中心是孤岛式的 , 新型数据中心是云化、共享式的 , 应推进数据的开放共享 。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 “新基建”要把数据标准化和开放共享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 , 如果没有数据标准化的采集 , 数据汇聚、标注、应用等就没有质量 。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 , 均由采访人员周强、胥兆瑞、程士华、屈凌燕、陈灏采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