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烟香“松烟香桂圆汤”的正山小种,为何消失了“松烟香”?

正山小种之由来
正山小种红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出现 , 是世界红茶的始祖 。 成书于明朝中期(约16世纪)的《多能鄙事》曾提及“红茶”这一名称 , 是现存关于红茶最早的记录 。 正山小种红茶曾是17世纪英国皇家用茶 , 风靡欧洲上流社会 , 盛行欧洲的“下午茶”就是由它诱发的 , 其原产地在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 。
【松烟香“松烟香桂圆汤”的正山小种,为何消失了“松烟香”?】
松烟香“松烟香桂圆汤”的正山小种,为何消失了“松烟香”?
文章插图
据《中国茶经》介绍 , 正山小种之“正山” , 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茶地区所产”之意 , 原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 , 均称作正山 , 而武夷山附近所产的茶称外山 (人工工夫烟小种) , 因此桂圆味的正山小种在市场独树一帜 , 故正山小种又称“星村小种” , 以区别武夷山区以外所产之小种 。
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 , 色泽乌润 , 泡水后汤色红浓 , 香气高长带松烟香 , 滋味醇厚 , 带有桂圆汤味 , 加入牛奶茶香味不减 , 形成糖浆状奶茶 , 液色更为绚丽 。 其成品茶外形紧结匀整 , 色泽铁青带褐 , 较油润 , 有天然花香 , 香不强烈 , 细而含蓄 , 味醇厚甘爽 , 喉韵明显 , 汤色橙黄清明 , 成茶品质特别优异 。
松烟香“松烟香桂圆汤”的正山小种,为何消失了“松烟香”?
文章插图
据传明末清初时局动乱 , 有一支军队占驻茶厂 , 待制的茶叶无法及时烘干 , 茶农为挽回损失 , 采取松木加温烘干 , 却形成特有的一股浓醇的松香味 , 有桂圆干味口感极好 , 得到消费者喜爱 , 由此产生“正山小种”红茶 。 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红茶的松烟香是在烘干过程中形成的 。 烘干时是用当地所产马尾松枝燃烧 , 故都带有一种淡淡的松烟味 , 评茶时叫“松烟香” 。
其烘干工艺中的熏焙 , 是将复揉后的茶坯抖散摊在竹筛上 , 放进“青楼”的底层吊架上 , 在室外灶膛烧松柴明火 , 让热气导入烘干楼底层 , 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香 , 使小种红茶带有独特的松脂香味 。 同时其复火是在烘干的茶叶经筛分拣去粗大叶片 , 粗老茶梗后 , 再置于焙笼上 , 再用松柴烘焙 , 以增进小种红茶特殊的香味 。
松烟香“松烟香桂圆汤”的正山小种,为何消失了“松烟香”?
文章插图
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工艺技术:初制技术分为采摘茶箐—萎凋—揉捻—发酵—复揉—熏焙—复火—毛茶等过程 。
萎凋:小种红茶的萎凋有日光萎凋与加温萎凋二种方法 。 桐木关一带在揉茶季节时雨水较多 , 晴天较少 , 一般都采用室内加温萎凋 。 加温萎凋都在初制茶厂的烘干楼进行 。 烘干楼共有三层 , 二、三层只架设横档 , 上铺竹席 , 竹席上铺茶青;最底层用于熏焙经复揉过的茶坯 , 它通过底层烟道与室外的柴灶相连 。 在灶外烧松柴明火时 , 其热气进入底层 , 在焙干茶坯时 , 利用其余热使二三楼的茶青加温而萎凋 。 日光萎凋是在晴天的室外进行 。 其方法是在空地上铺上竹席 , 将鲜叶均匀撒在青席上 , 在阳光作用下萎凋 。
揉捻:茶青适度萎凋后即可进行揉捻 。 早期的揉捻用人工揉至茶条紧卷 , 茶汗溢出 。 现亦改用揉茶机进行 。
发酵:小种红茶采用热发酵的方法 , 将揉捻适度的茶坯置于竹篓内压紧 , 上盖湿布 。 茶坯在酶作用下发酵 , 经过一定时间后茶坯呈红褐色 , 并带有清香味 , 即可取出 。
复揉:经发酵后的茶坯 , 必须复揉 , 使回松的茶条紧缩 。
熏焙:将复揉后的茶坯抖散摊在竹筛上 , 放进“青楼”的底层吊架上 , 在室外灶膛烧松柴明火 , 让热气导入“青楼” 底层 , 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香 , 使小种红茶带有独特的松脂香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