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姜涛: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二 )


从生活与诗歌的紧张中渔利 , 大概是一般抒情诗作者的本分 , 做得太有板有眼 , 有时反倒会露出文艺青年一点轮廓性的骄躁 。 “诗歌与生活之间交错互动”的原则 , 在马雁看来 , 可能意味更多的东西 。 首先 , 它应该是一种严肃的、不容妥协的态度 ,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 就是你必须明确表态 , “你要对你的世界做出解释 , 从而做出自己的幻想” 。 换言之 , 诗歌的语言不是一种独自娱乐的力量 , 而根本上是一种认识的、担当责任的力量 , 不仅涉及溢出生活的幻象 , 同样涉及到生活内部的干涉:“你我/曾经是英雄的小姐妹 , 但现在是/灰暗的中国大地上堕落的一对 。 ”(《亲爱的 , 我正死去》)这两句中无意形成的“腰脚韵”(“妹”与“对”) , 让“姐妹”关系紧凑而高亢 , 我喜欢这种效果 , 它洋溢了一种天真的战斗性 。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姜涛: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本文插图

诗人马雁(1979-2010)
“琐碎”与“笼统” , 是马雁对当代某种诗歌风气的判断 。 表面看 , 这两个毛病源于修辞分寸的失衡 , 是所谓技艺范畴内的问题 , 但骨子里 , 其实是缺乏决断的表现 。 读马雁的诗 , 曾让我有一个奇怪的感想 , 即:一个诗人的造型能力 , 可能与一种进取心相关 , 和一种“我应该而且能够过上美好的、真实的生活”的信念相关 。 相形之下 , 厌世的作者 , 往往老于世故 , 精神涣散 , 无法保持注意力的持久 , 主体虚弱的同时 , 也缺乏造型的耐心 。 马雁显然是一个“进取”的诗人 , 她的写作在细节上非常微妙、灵动 , 但较少沉溺“轻巧的愉悦感” , 她似乎更喜欢精确性 , 在语言和生活的交错中也不忽视二者的信用关系 , 不撒娇、不放纵 , “吭哧吭哧”刨地 , “不把‘随意’当标签” 。 所以她的诗 , 感性浓郁奔放 , 但格致求真 , 总能将意志的线索清晰勾勒 , 时刻拿捏了节奏和主动权 , 就像她在一首诗中所言 , “你的尾巴攥在我手中” 。 2001年的《灌水》 , 可以说将这一过程演绎得最为彻底 。 全诗仅仅依靠一个动词、一个动机 , 依靠一个“不是”的姿态 , 步步惊心 , 层层展开 。 对一切通行感受和定义的拒绝 , 最终使一个颤抖的内在世界 , 如细流涓涓涌现 。 从某个角度看 , 这是一首“决断”的诗 , 甚至是一首“专断”的诗 , 但你不能不被“专断”中的道德热忱所感染 。 与之相关的 , 你在她的诗中 , 总能读出要把什么东西从世界的整饬、人群的芜杂中分离出来的努力 , 这个东西叫“自我意识”的话 , 可能有太通俗了点 , 在《玩笑、讽刺、嘲弄和更深刻的意义》这首诗中 , 马雁给出了一个惊人的形象:“分开腿 , 抓住儿子的头 , 把他拖出来 , 把他拉扯大” 。
当然 , 在“决断”或“专断”之外 , 马雁的风格无疑十分多样 , 特别在最初离开北京的一段时间 , 她写出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 如《六味地黄丸》、《樱桃》、《冬天的信》等 。 这些诗与日常经验之外的“奇境”无关 , 总是先用疏散的叙事 , 铺垫出一个个具体、平淡的生活场景 , 然后在回忆、转换中 , 升腾出一个更空阔的视角 , 让平淡的世界显出绵延的、痛楚的纹理 。 平淡的世界如此广大 , 又有那么多的迂回和曲折 , 我们也读到了诗人主体脆弱的时刻 , “我”不多说话 , 但知道自己关心的枢纽所在 , 死亡、爱、沟通、沉沦 , 这些基本的文学母题 , 因为专注而能够被铭刻 。 但主体的脆弱 , 不等于主体的放弃 , 在这一类型的诗中 , 马雁往往会在结尾 , 安排一些“出神”或“走神”的刹那 , 像《乡村女教师》的最后两行:“她经常在课堂上走神 , 经常造一些离奇的句子 。 /有时候 , 她在教室间走动 , 像个丢东西的人” 。 这首诗 , 马雁自己可能有些偏爱 , 失魂落魄的女教师形象 , 在一定程度上 , 也是一个女诗人的自画性 。 平淡的世界忙忙碌碌 , 也被塞得满满 , 大家如被催眠了一般 , 无意中交出了自己 , 像丢了什么并不重要的东西 。 当然 , 这不再是“决断”的时刻 , 但对于不安事物、对于可能的死亡和分离的感知 , 却一下子能中止催眠世界的蔓延 , 让一个人在人堆里发出哪怕再黯淡不过的光芒 。 因而 , “走神”的瞬间 , 就是觉醒的瞬间 , 也就是伦理担当的瞬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