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姜涛: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文艺批评 | 姜涛: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编者按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是北大学者、批评家和诗人姜涛的一部诗歌评论文集 。 本书涉及多位现当代诗人 , 包括郭沫若、周作人、穆旦、柏桦、萧开愚、海子、张枣、陈超、西川、欧阳江河、臧棣、朱朱、哑石、余旸、马雁等 , 对于现当代诗的入门和写作 , 本书也会有提纲挈领的助益 。
今日推文为本书同名文章 。 本文以当代诗人马雁及其诗歌为讨论对象 , 为我们提供了几组理解马雁诗歌的关键词:尚未“成熟”的写作与“早熟”的诗人 , 要把什么东西从世界的整饬、人群的芜杂中分离出来的“决断”甚至“专断” , 以及结尾处常常安排的“出神”或“走神”的刹那 。 “走神”的时刻当然不再是“决断”的时刻 , 但对于不安事物、对于可能的死亡和分离的感知 , 却一下子能中止催眠世界的蔓延 , 让一个人在人堆里发出哪怕再黯淡不过的光芒 。 因而 , “走神”的瞬间 , 就是觉醒的瞬间 。 “亲密对话关系”作为马雁诗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展开机制 , 在这种亲密关系背后 , 姜涛老师认为 , 就藏着一个小小的觉醒的共同体;“磅礴” , 作为构成马雁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 指向的是一种针对自我“空旷的身体”的“冷酷的见解” 。 在自我清空之后 , “冷酷的见解”、“出神”的时刻、自我的决断 , 构成了一条可以辨认的“觉醒”的谱系 。 2010年后马雁的作品发生了自觉的变化 , 它们不再那么紧张地关注于自身 , “冷酷的见解”其实已变成“热烈的见解” , 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感受到那个始终如初的不肯被催眠的自我 。
2010年12月30日晚9时许 , 马雁在上海闵行区所住宾馆因病意外辞世 。 “在她猝然中止的地方 , 在尚显空旷但已然开朗的视野中 , 我们阅读这些诗歌 , 在感佩诗人的才华、激情的同时 , 也不能不继续构想诗歌作为一种宽广文化的可能 , 因为在马雁雄辩的逻辑中 , 诗歌做不了什么但试图做什么 , 这说明 , 它的局限正是它的宽广 。 ”
本文原载《今天》2012年冬季号 , 后收录入《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年1月) 。 感谢作者姜涛老师对文艺批评的大力支持!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姜涛: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本文插图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姜涛: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本文插图

从催眠的世界中
不断醒来
作者: 姜涛
副标题: 当代诗的限度及可能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
页数: 320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姜涛: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本文插图

姜涛
从催眠的世界中
不断醒来
马雁写诗开始很早 。 2009年珠江诗歌节获奖感言中 , 她开头就说:“自从我写诗 , 至今已经有二十余年” 。 对于一个“青年诗人奖”的获得者而言 , 这样的开头方式 , 其实有点磅礴气概 。
二十余年间 , 当代诗的风尚几经转换 , 经由摹习而渐入发明 , 故弄新变而参与进程 , 似乎是年轻作者必修的功课 。 而在马雁这里 , 类似的过程不十分明显 。 她的写作尚未成熟 , 但她或许是一个早熟的诗人 。 成熟 , 意味了实现自身的诸多可能性;早熟 , 则意味着从一开始 , 就确立了自身的原则 , 或自己的难题 。 还是在那个感言中 , 马雁紧接着又说:“这二十余年的生活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诗歌与生活之间的交错与互动” 。 这似乎是一种原则 , 阅读她的诗集 , 读者也会强烈地感受 , 如何在一种内心颖悟的氛围内 , 对抗现实生活乏味的“整饬” , 一直是诗人着力的重点 。 然而 , 马雁的独特之处 , 好像还不在这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