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滑口鱼形成的原因,这么滑为何依然被钓起,两个因素不可忽略


##深挖滑口鱼形成的原因,这么滑为何依然被钓起,两个因素不可忽略
文章图片
##深挖滑口鱼形成的原因,这么滑为何依然被钓起,两个因素不可忽略
文章图片
##深挖滑口鱼形成的原因,这么滑为何依然被钓起,两个因素不可忽略
鱼多次钩挂后 , 吃饵变得谨慎、小心 , 常有涮饵情况 , 这种鱼既是钓鱼人眼中的滑口鱼、老滑鱼 。 那么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 导致鱼的滑口呢?是否还有其他不被发现的因素 , 本文探讨的重点 , 就是滑口形成的原因 , 及为何滑口鱼依然会被钓起 。
滑口鱼形成的原因如果简单地认为 , 鱼吃饵、摄食过程中 , 连续多次钩挂便吃饵滑口 , 显然也不够准确 。 这难以解释为何小鲫鱼、小鲤鱼等小体型鱼成为滑口鱼的数量较少 , 而往往是成熟的大体型鱼 。 所以可能有更深的原因值得挖掘 。
首先是鱼的警惕性 。 与小鱼相比 , 大鱼的器官、神经更成熟、更完善 , 对陌生物体有更高的警惕性 。 其实在鱼的分布特点就有很好的体验 , 比如大鱼多栖息在远离岸边、周围安静的的深水区 , 而小鱼则更偏向在岸边水草或其他障碍物多的水域聚集 。 另外大鱼喜欢在夜间觅食 , 而小鱼多在白天寻找食物 , 也更多是鱼的警惕性所致 。 同样大鱼在垂钓过程中 , 对于钩饵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
其次是鱼的记忆 。 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名篇 , 有关于鱼的记忆只有七秒的描述 , 诗句优美 , 广泛流传 。 但鱼的记忆并非只有短暂的7秒 , 据现代科学研究 , 鱼对物体颜色、气味的记忆能保存3个月多的时间 。 所以当钩饵钩刺鱼的嘴唇后 , 表皮的神经会向鱼的下丘脑传递这种信号 , 连续多次的强刺激后 , 钩饵的颜色、气味 , 不断强化鱼的记忆 , 久而久之鱼再次遇到相同饵料后 , 警惕性提升 。
滑口鱼形成对水域、场所是有要求的 , 如果是水面广、深度大的湖泊、河流是很难有滑口鱼存在的 , 黑坑、死水塘是最容易出现滑口鱼的 。 笔者曾在鲁西农村的窑坑扬竿 , 这种没有外部水流注入的死水坑 , 鱼群基本固定 , 活跃空军有限 , 又被钓鱼人频繁光顾 , 所以滑口现象严重 , 钩饵入水后 , 周围水面鱼星泛滥 , 浮漂偶尔摆动 , 却不上钩 , 像笔者类似的钓友经常空军 , 收获寥寥 。
滑口鱼为何依然被钓鱼人斩获前文介绍了滑口鱼形成的原因 , 那么鱼既然吃饵谨慎、小心了 , 甚至聪明的用尾巴摆动饵料 , 为何依然被钓鱼人频频钓起了 , 到底有哪些因素呢?
鱼不同于哺乳动物 , 绝大部分时间内处于边吃边排泄的状态 , 对鱼而言 , 摄食是是它的第一要务 , 否则必要的新陈代谢、生理功能难以为继 。 窝点投掷了大量的美味 , 鱼口滑不假 , 但并不表示它不摄食 , 只是对钩饵产生了畏惧 ,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 , 钓鱼人对饵料作了充分准备 。 资深钓友清楚 , 用于钓滑口鱼的饵料与野钓饵料有明显的区别 , 特别是专门用在黑坑的专用饵 。 饵料按照诱鱼过程扮演的角色 , 可分为基础饵、状态饵、主攻饵 , 及适量的添加剂 , 滑口鱼的饵料的关键便在这些微量的添加剂上 。 像常用钓得快、牛B鲫及各种果酸等均含有氨基酸等促食剂 , 它们有的能激发滑口鱼的摄食积极性 , 有的能让鱼产生饥饿感 , 间接促进它们的进食 。 不难看出 , 一方面滑口鱼本身就有觅食的需要 , 另外钓鱼人的饵料也强化它们的摄食 。
鱼有摄食的动力是垂钓的前提条件 , 但巧妙合理的垂钓方式 , 更是专门针对滑口鱼而来 。 为尽量降低鱼的警惕性 , 商品饵料要求蓬松、雾化 , 提高饵料适口性 , 避免硬饵刺痛鱼唇、上颚 , 而吐出饵料、离开 。  另外饵料模拟水中自然下落的小虫也是常用的垂钓方法 , 鱼的天性使然 , 天生对于这些活动的昆虫、藻类有强烈的捕食欲望 。 不过本质上是因为鱼眼睛构造的原因 , 动态物体对鱼的视觉刺激强烈 , 容易引起鱼的注意 。 正基于鱼的这个特点 , 延伸出了飞铅钓法 。 飞铅钓法操作简单 , 不改变原有线组的组成 , 只是将铅坠上移 , 通过调整铅坠与八字环的距离 , 延长或缩短子线长度 。 极端情况下 , 铅坠紧靠浮漂的小脚 , 这样最大程度延长了子线长度 , 摆动幅度加大 , 钩饵边雾化、边脱落穿越各个水层 , 整个过程极具动感 , 就如前文所讲的下落小虫 , 很容易被滑口鱼 , 发现、吞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