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思潮与汉诗文的儒佛思想

汉籍传入日本 , 据《古事记》载最早是在第15代天皇应神天皇时期 , 由王仁经百济传入《论语》、《千字文》 。前者是儒学的教典 , 后者是有关汉诗语言及表记的辞书 , 两书不仅对日本的汉诗文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 而且对日本文明意识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儒佛文明的传入使日本汉文学受到触发
据《日本书纪》载当时圣德太子已"向高丽僧惠慈习内教 , 向博士觉哿学外典 " 。他努力开展日本汉文的工作 , 完成了《伊予温泉碑》和《十七条宪法》 。《伊予温泉碑》原碑文现已失落 , 据《释日本纪》记载 , 此碑是推古四年即596年圣德太子游温泉所记 , 引用了后汉张衡的《温泉赋》和魏朝曹植的《七步诗》 , 而且用对句表现 , 部分还用了四六体 , 基本上受我国六朝文章的影响 。其中开首一句"日月照于上而不私 , 万机所以妙应;神井出于下而不给 , 百姓所以潜扇" , 反映了其具有儒教教化的初步意识 。
这种接受儒学思想的影响 , 在《十七条宪法》中表现的就更加明显 , 第一条"以和为贵"和第二条"笃信三宝"的要旨都分别体现儒、佛二教的基本精神 , 相反十七条都没有触及本土的固有神道思想 。可以说 , 圣德太子最先通过汉文学接受了儒佛的思想体系 , 学习并推进中国的中央集中权利的建制 。645年的大化革新就是以儒学思想作为其政治理论的基础 , 它对于决定其后日本古代汉文学的发展方向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
『』汉风思潮与汉诗文的儒佛思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奈良时代儒学思想的渗透更为强烈
8世纪的奈良时代 , 第一次以明确的文学意识编撰的日本现存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 , 也留下了我国六朝诗所含"述志"、"言志"的儒教文学思想的印记 。其序文强调撰集的目的 , 是"恢开帝业 , 弘阐皇猷 , 道格乾坤 , 功光宇宙" 。
撰集从儒学的立场出发 , 主张"调风化俗" , "润德光身" , 将仁智尤其是仁作为其文学的根本思想;其次 , 贯穿佛、道调和的对立思想 , 形成生的享乐态度和静观性格 。尤其是儒学的思想的渗透更为强烈 , 在编撰的汉诗中 , 大部分是五言诗 , 以叙事及言志诗居多 , 即使是自然诗 , 也模仿唐诗多从概念性出发 。几乎没有和歌那种言情的抒情诗 。
【『』汉风思潮与汉诗文的儒佛思想】举两例来说 。一例是 , 作为最古的日本汉诗、大友皇子的两首五言诗 , 一"侍宴诗"曰:"皇明光日月 , 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 , 万国表臣义" , 以皇明、帝德、三才来歌颂天皇的圣德;另一"述怀诗"曰:"道德承天训 , 盐梅寄真宰 。羞监抚无术 , 安能临四海" , 以承天教而从人道、行政治来宣扬教戒之途 , 赞颂了信奉儒学的为政者的立场 , 就反映了儒学的王道思想倾向 。
另一例是 , 多益须咏两首题为《春日应诏》的"应诏诗" , 一曰:"望山广知趣 , 临水敦人怀" , 一曰:"喜若暇听览 , 仁智寓山川" , 更是效仿《论语》的"智者乐水 , 仁者乐山"的精神 , 以儒学的思想来歌颂天皇的仁智恩德 。与此同时 , 僧侣诗则多以咏佛教世界为主题 。它诞生于总和歌集《万叶集》问世之先 , 而且是作为宫廷文学出现 , 对和歌产生一定的影响 , 仅此足以证明早在奈良时代 , 汉诗已作为日本文学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三、平安时代对儒佛思想起了规范作用
在9世纪平安时代初期 , 嵯峨天皇即位 , 他热心引进中国文化 , 奖励汉文学创作 , 此时出现三大汉诗文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 , 而且前两部是嵯峨天皇亲自敕令编纂 。以此为契机 , 迎来了其后汉文学的全盛期 。从这种意义上说 , 大大地推动了文学上的"汉风"风潮 。某些日本文学史家称为"国风黑暗时代" , 可见当时汉风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