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从几种敦煌壁画的构图浅谈叙事的时间与空间

空间@从几种敦煌壁画的构图浅谈叙事的时间与空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经变画是以佛经故事为依托的 , 那么在表现佛经故事的时候 , 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时便会发生冲突 。佛经转换为经变画 , 往往会经历一定程度的选择与重组 , 以求适应新的载体的需要 。相比而言 , 佛经变文也是依托佛经的通俗艺术 , 但它们所作的工作就仅仅是铺衍和修饰 。
一般经变画的创作者偏爱的题材 , 它们大多包括两种类型 , 一种是描述一个具体情境的佛经内容 , 如说法图、涅槃图、弥勒经变中的一种七收、树上生衣等;另一种则是包含了连贯的具体故事情节的内容 , 如各种佛传、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史之类 , 以及一些由故事连缀起的佛经 。这些题材本身包含的具体形象很多 , 因而容易用绘画进行表现 , 由此受到画工的普遍喜爱 。经变画对于情境的表现 , 是比较接近一般画作的 , 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表现出全景 , 将同一时间或是时段内的各种景象安排在一幅画作之内 。但是对于故事情节的表现 , 则必须要解决如何在统一的绘画空间中表现不同时间内的情节的问题 ,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式 , 这样 , 我们可以看到经变画中发展起了多种不同的构图模式 , 它们的内在逻辑也难免与佛经本身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的构图模式为敦煌壁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 , 成为后人思考和学习的源泉 。
空间@从几种敦煌壁画的构图浅谈叙事的时间与空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一些壁画中 , 创作者会试图从从完整的故事情节中选择一个重要的片段 , 通过表现典型情景来代替表现全部故事 , 这样便凭借受众或者传道者对佛经的熟悉 , 回避开了这个问题 。较早期的壁画中更加多见这种方式 , 如新疆地区的石窟 , 地理位置更加接近佛教传入的源头 , 开凿时间也更早一些 , 其中的本生和佛传绝大多数是单幅构图的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 , 单幅构图仍然很常见 , 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晚唐到宋代兴起的屏风画中 。而且经变画往往使用榜题 , 这种附加于图画之中的文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含量 。
不过一般来说 , 最容易想到的处理方式是将统一的空间隔开 , 用每一个小空间塑造不同时刻的情节形象 , 它们连缀起来便获得了完整的情节 。我们在莫高窟壁画中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连环画式处理 。成熟的连环画采用山水等背景物来分隔空间 , 分隔而成的空间片段彼此之间错落有致 , 按照一个顺序连接 , 整体上呈长卷形或波浪等其他形状 。它们也很早就得到了应用 , 如新疆米兰的须大拿本生这些早期西域石窟壁画已经有了这样的探索 。大多数这样的壁画中 , 图像排列的空间顺序与故事发生的客观时间顺序保持一致 , 而不能像佛经那样在语言叙述中可以营造时间先后顺序的变化 。
佛经对叙述时间进行加工以收到特殊艺术效果 , 往往采用倒叙的形式 , 如《贤愚经》卷七的《微妙比丘尼缘品》 , 是由老尼姑微妙的回忆开始 , 叙述她悲惨的一生 , 而直到她终究参见佛祖的时候 , 才得知她的遭遇是由前世的恶业决定的 。这种叙述方法在心理上更加符合佛教宣传的需要 , 通过带领受众感同身受地体验微妙的故事 , 从而使人顿悟 。然而莫高窟北周296窟窟顶斜坡的微妙比丘尼变中 , 结构被改变了 , 最先出现的是微妙的前世 , 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随后的情节的画面 , 而以见世尊为结尾 。这种处理方式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故事的表现力 , 佛教中的叙述将故事的高潮安排在了结尾处 , 揭露原因时故事戛然而止 , 壁画的表现方式则不那么迎合观众的心理感受 。这也许可以算作一种不得已 , 因为壁画不能像语言那样随意调配时间顺序 , 它们必须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一成不变地画下去 。用属于空间的艺术来迎合语言叙述所表现的内容 , 这中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协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