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真鉴■巨亏7.5亿,一部国产大片的泡沫史( 八 )


那是石峰做过的「最极致的」影视项目 , 无论是环境的复杂程度、威亚设计的难度还是工程量 。 钢架结构要运上山 , 要在山上挖掘基坑做好预埋结构 , 但山上没有路 , 仅是把物料运上去就已经是极为庞大的工程 。
在这种情况下 , 张鹏选择了难度更高的拍摄方案:单机长镜头的动作群戏 。 那意味着 , 拍摄时只要有一个人出现失误——哪怕是身处后景的群演——整场戏都要重拍 。
在剧组 , 你想提高标准 , 挑战难度 , 就意味着付出更大的代价 。 张鹏希望《阿修罗》的动作戏「有所突破」 , 因此 , 武行在开机前 4 个月就已正式入组 , 开始动作设计和训练 。 第一次动作测试 , 十几个人在只有一脚宽的铁桥上用相同的速度冲刺跑 。 所有的机器到位 , 开始拍摄 , 从第二个镜头开始 , 严重的受伤接连发生 。 那天 , 高翔把 4 个兄弟送进了医院 。 接受采访时 , 高翔正在澳洲拍戏 , 在电话里回想这段经历 , 他的情绪开始失控:「真的 , 那天我不知道是怎么过的 。 」
为了使单机拍摄「空中大战」的画面更有冲击力 , 张鹏希望摄影机实现空中 360°拍摄 。 张鹏在好莱坞见过一种能在空中承载摄影机旋转的吊台 , 但涉及到核心技术 , 那家公司不愿租借 。 按照张鹏的要求 , 石峰花了很大的力气把那台设备开发出来 。 后来 , 有一个「需要拍摄屋顶奔跑画面的剧组」听说有那样一台设备 , 找到《阿修罗》的一名副导演 , 进剧组探看 。 「张鹏知道后 , 第二天就把他开了 。 」石峰说 。
到了阿 Paul 那里 , 因为标准太高 , 动作戏基本无法按计划完成当日的拍摄目标 。 为了完成目标 , 「时间表天天改」 。 但演员的档期早已排定 , 顾此就会失彼 。 统筹找他哭诉:「真的谈不下来 , 烦得不得了!」阿 Paul 只得亲自出面协调 , 极力避免超期 。 超期 , 那意味着每天几百万的超支灾难 。
另一重困难在于 , 《阿修罗》的场景规模太大了 。 这是美术总监 Oscar Chichoni 设计过的最大的场景:35 个拍摄场景 , 搭建总量是 8 万平方米 。 邢延荣是美术部门的副部门长 , 从业超过 20 年 , 从未在单体电影项目中搭建过如此庞大的场景 。 他参与过的《拉贝日记》已经不小 , 但《阿修罗》的体量数倍于它 。 有的场景造价高达 2000 万 。

每个拍摄场景都要有无数需要调试的细节 。 对夹在片方和主创之间的阿 Paul 来说 , 好莱坞工业体系意味着每一个制作部门都能提出各种让他筋疲力竭的高要求 。
比如服装部门 , 群众演员的衣服都是手工绣制 , 件件都堪比女明星走红毯时的晚礼服 , 而且是每个样式只有一件的定制款 。 「简直漂亮得不得了 。 」阿 Paul 说起来 , 赞叹的语气里夹杂困惑 。 为此 , 奈拉不断催逼导演、副导演 , 要求尽快确定演员人选 , 以便确定尺寸加紧制作服装 。
群众演员的试装耗资也见所未见 。 第一次到剧组 , 跟服装设计师见面;第二次是试白衬衫;第三次是定妆;第四次是修改;改完还要来第五次 。 阿 Paul 从椅背上离开 , 前倾身体 , 瞪大了眼睛 , 伸出左手的五根手指:「一个群众演员哦 , 你要让他来五次?!」
摄影部门要求剧组提供绿幕和蓝幕系统 。 一万平方米的摄影棚 , 从天地到四壁 , 统统需要用布包裹 , 一次下来要用掉 7 万平方米的布 。 布与布之间的缝合稍差一点儿 , 做好的材料就要作废 , 最终 , 光是布料就用掉了 56 公里 。 一开始 , 中方的制作团队都极其抵触 , 「我们拍摄的时候只需要在那面墙上挂一块布 。 」但外国主创说 , 我们不会那么做 , 不按照标准做 , 我们就集体走 。
「可能做得细是人家老外工业化的基本要求 , 不像中国是粗制滥造 , 镜头根本带不到的地方 , 我做这么细干吗?」执行制片人麻朝俊说 。 如今 , 事过境迁 , 对两种不同的做法 , 他的结论是:「会找巧劲儿 , 这一点是中国人比老外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