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真鉴■巨亏7.5亿,一部国产大片的泡沫史( 七 )


「我不想拖垮整部电影 。 」解释那笔垫资时 , 马文能看着我的眼睛 。 「有些老外可能只是来打工 , 不会看重这部电影 , 但对我来说 , 它是作品 , 真的是我的一部分 。 」但马文能也承认 , 垫资时 , 他完全不清楚剧组的融资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
「通常资金筹备工作完成 70% 以上 , 电影项目才会进入拍摄阶段 。 」在最近出版的《电影行业「入圈」指南》里 , 徐峥这样告知电影新人 。 这个数字也得到阿 Paul 的认可 , 它是规矩 , 也是常识 。
与常识相悖 , 杨真鉴认为 , 剧本开发完成的情况下 , 只要有 30% 的资金就可以开机 。 《阿修罗》开机前 , 预算已经调整到了 7 亿 , 而杨真鉴设定的融资目标是 2.5 亿 , 只要达到这个数字 , 剧组安全 。
但开机时 , 因为资方反悔 , 实际上就连 30% 的资金也没有到位 。
临时毁约的都是打过交道的基金公司 , 算是旧相识 , 对他们的融资能力 , 杨真鉴曾深信不疑 。 签约之后 , 杨真鉴甚至收到了额外的口头保证 。 但开机之前 , 旧相识发来消息:「老杨 , 实在没办法 , 原来答应好的钱 , 彻底到不了了 。 」
开机前本应到位的资金少了 1.5 亿 。 投资方少支付 20%、30% 甚至 50% , 都还有转圜余地 。 但结果是「颗粒无收」 。 这样的违约合同数量「不下两个」 。 而一个规模 1500 人的剧组 , 仅维持基本运转一天的支出有几百万 , 设备、材料 , 各种大项支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 事后杨真鉴形容自己「陷入一种悲壮状态」 。
命悬一线的情况下 , 杨真鉴决定豪赌一把:如期开机 。 那意味着融资进展稍有放缓 , 剧组就要陷入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 事后再看 , 杨真鉴的豪赌正是《阿修罗》陷入恶性循环的开始 。 从那时起 , 「制作的每个阶段都是最缺钱的阶段」 , 直至电影正式上映 。
「当时敢这么做 , 是因为(行业)是最良好的状态 。 都疯狂了嘛 , 大规模的投资对你趋之若鹜 。 」回忆起对融资常识的违背 , 杨真鉴谈起 2013 年到 2015 年的影视行业 , 他相信只要做出一个世界级的电影 , 融资不是问题 , 而动态融资也是常有的方式 。
事后 , 当我问杨真鉴为什么不能推迟开机 , 他愣了一下:「开机前停下来可能导致整个剧组解散 。 比起这个风险来……你首先一定不会去冒这个险 。 」前期的概念设计已经烧掉 1 个多亿 , 剧组解散 , 意味着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
为了融资 , 杨真鉴不得不放弃到现场监管和实时决策的权力 , 回到北京 , 在望湖公园的四合院里 , 持续约见一批又一批同行、朋友、基金经理和投资人 。 态度积极的只有两种人:刚入行的和想入行的 。 而基金经理通常在 2 到 3 个月的漫长接触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 后来 , 融资变成了杨真鉴的个人借款 , 再后来 , 借不到钱的杨真鉴抵押了广州的住房 。
《阿修罗》宣传期那条广为流传的消息——「资本少帅张家豪两小时决定投资 , 资金两天到位 , 占比最大」——也被证明是一个谎言 。 事后 , 当我问起张家豪的入局过程 , 杨真鉴忍不住痛斥:「某种角度 , 是老子个人担保 , 他借钱 , 算成是他投资 。 这个人赖到你一点招都没有 。 可以说是脸皮太厚!」
当杨真鉴在后方一筹莫展时 , 董琦已经在动作组做了长达 3 个月的体能训练 。 不过 , 爬上青海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一座由硬土和石块构成的小山后 , 董琦还是「喘了半天」 。 150 米的高度 。 上山前 , 动作导演高翔指着头顶上的威亚装置告诉她 , 「那就是过两天你要飞的地方」 。

那是一条长度为 260 米的威亚索道 , 为一场「空中大战」而设 。 被《阿凡达》震撼过的人不难理解张鹏的渴望 。 但《阿凡达》的「空中大战」是 CG 做的 , 很贵 。 张鹏只能通过真人实拍实现它 , 这让外国制作人直呼「疯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