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这样:也能堵死一条路,甚至堵了孩子一生,语言能帮孩子打开一扇窗( 三 )


孩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 但她明白:是她惹妈妈生气了 。
如果不用这种发泄情绪式的暴力沟通方式 , 而是用表达感受式的沟通方式 , 应该是这样的:
当孩子刚刚和你叽叽喳喳说话时 , 抱抱孩子 , 打断孩子 , 平和地说:“孩子 , 妈妈今天工作不太顺心 , 现在有些烦 , 能让妈妈安静一会儿吗?”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帮妈妈做一些事情 。 听到妈妈这样说 , 大多数孩子都会保持安静 , 甚至有的孩子还会想尽办法逗妈妈开心 。
其实就这样:也能堵死一条路,甚至堵了孩子一生,语言能帮孩子打开一扇窗
文章图片
(3)情绪的背后是“需要” , 找到它 , 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需要 , 是同理心沟通的第三要素 , 也是同理心沟通的“核心” 。
当我们通过感受找到背后的需要时 , 满足这个需要 , 我们就会感到开心、幸福、满意;如果没有找到这个需要 , 更没有满足这个需要 , 那么我们就是持续不断的陷入负面情绪中 , 比如失望、愤怒、伤心 。
比如:
当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非常烦躁 , 我们要试着找到孩子烦躁背后的需要 。
是因为作业太多 , 担心写不完 , 害怕老师批评?需求“安全感”?还是因为写作业的时间太长了 , 他需要“陪伴”、“关注”或“休息”?找到这个需要 , 然后去满足这个需要 , 孩子烦躁的情绪自然会消失 。
再比如:
当妈妈生了二胎以后 , 突然发现本来已经会自主大小便的大宝突然又开始尿裤子了(排除生理性反弹) 。 这个妈妈本来照顾小宝就很累 , 大宝又来添乱 , 于是妈妈便去指责大宝不懂事 。 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因为妈妈的指责而停止 。
那是因为妈妈没有发现大宝这个不良行为背后的需要:我也想得到妈妈的关注 。 为什么弟弟尿湿了 , 妈妈会给他换尿不湿 , 还会抱抱他 , 亲亲他 。 妈妈好久没有这么抱过我亲过我了 。
如果妈妈了解到大宝背后的真正需要是“关注” , 那么不用打骂 , 忽略孩子尿裤子的行为 , 多给大宝单独的亲子时光 。 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关注 , 满足了内心的需要 , 尿裤子的行为就会自然终止 。
这里有个固定的句式 , 可以用来寻找需求:
我感到_____(填感受) , 是因为我需要_______ 。 (自我察觉)我感到_____(填感受) , 是因为你需要_______?(帮孩子察觉)
其实就这样:也能堵死一条路,甚至堵了孩子一生,语言能帮孩子打开一扇窗
文章图片
(4)学会向孩子发出“请求” , 会培养孩子的价值感
一个有效的请求 , 必须是“可执行的”、“合理的” 。
比如:
我正在工作 , 你玩的时候声音小一些好吗?(请求)你就不能为别人考虑一下吗?(错误的表达)作为父母 , 一定要学会对孩子提出请求 。 当我们对孩子说出我们的需要 , 提出“可执行的”请求时 , 会让孩子更愿意帮助我们 。 帮助我们之后 , 孩子会特别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
但是 , 如果我们用命令的方式说出来 , 效果则完全不同了 。 孩子做了 , 是在执行命令;孩子没做 , 是不听话不懂事 。 总之 , 孩子不会获得特别好的感受 。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呢?
最好方式就是:
当你提出这个请求以后 , 如果孩子拒绝了 , 你会不会生气?若会生气 , 便是命令 , 不是请求 。 请求 , 是无论对方是否同意 , 我们都情绪平和 , 理解并接纳 。 只有怀着请求的心态去邀请孩子提供帮助 , 孩子才会接收到友好的信息 , 主动配合 , 然后享受那种价值感和成就感 。 比如:当我做饭的时候 , 尤其是包饺子蒸包子 , 我都会对两个孩子发出邀请:“孩子们 , 妈妈需要你们的帮助 , 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啦!”如果孩子们正在忙着 , 不想过来 , 我也不强求 。 如果孩子没什么要紧的事儿 , 就会开开心心地和我一起做 , 做完我就衷心对他们表达感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