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周浩正:写给编辑人的信 三个构想备忘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周浩正:写给编辑人的信 三个构想备忘
「乾坤」周浩正:写给编辑人的信 三个构想备忘
本文插图

从三个例子 , 看编辑人在想些什么?
本文写于2004年5月11日 。
亲爱的朋友﹕
老友郭泰归国省亲 , 途经台中 , 来家中小坐 , 他在“老猫学出版”网站读了“给编辑人的信” , 表示从创作人立场而言 , 最感兴趣的是<经典再造:“新定本”与“新经典”>所揭示的商机 , 他希望有朝一日 , 能实现这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
那天 , 我们交换了很多看法 , 他起身告辞时 , 紧握我的手 , 热切地说﹕
“我有两个要求﹕一是希望能将<编务报告书>中的实例“全竞争时代/实学社的竞争策略”作为我《企划案》一书新版时的附录;其次 , 因为我们相识已不只一天 , 我知道你有不少构想 , 为什么不写下来?你年纪不小了 , 难道要带着遗憾离开吗?”
第一个要求 , 是我求也求不来的荣耀 , 岂有拒绝之理?至于第二个要求嘛 , 他是明知故问 , 用了一点儿激将法 , 他了解我一定会倾囊倒出 , 因为沉积于心的一些破铜烂铁 , 有什么好敝帚自珍的?
倒是我最近读到老猫新贴旧文<一个编辑的成长>(我很早就拜读过了 , 如今重新温习一遍 , 感触依然深深) , 让我兴起另一个念头﹕我们当年除了在编辑桌上亮灯熬夜之外 , 萦绕心头的 , 还有些什么?
刚巧手上有些陈年资料 , 请年轻朋友看看这个老家伙是如何不务正业的 , 再则也算是谨遵老友郭泰之嘱 , 不怕在此献丑了 。
第一份资料是<【1年报】备忘> , 纯是在休息时间的胡思乱想:
──假使有闲有钱 , 还能做些什么?
各位读了之后切勿笑我痴呆 , 因为毕竟是四年前的老案 , 如今星移斗转 , 已不合时宜也!但 , 请注意﹕这样的思虑 , 可也是我的日课 。
第二份资料是<国际书展集客术> , 希望运用日本“福袋”的观念 , 一石两鸟地解决两个问题 , 读了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
第三份资料则是挺无聊的“随想随记” , 为了让自己编的书《小说36计》能够多卖几本 , 可怜的老编 , 绞尽脑汁 , 时时为行销奉献心力 。 这里留下的一纸记录 , 最后并未被行销企划采用 , 所以残存纸堆 , 被我在清理时翻了出来 , 留存于此 , 也只为记录编者的心智活动──千万别以为这些事与编辑无关 , “好”编辑不但不可自外于行销之外 , 还应不忘“以行销为己任” , 否则将陷于被动 , 所编的书就太可怜了(当然 , 编辑该不该涉入行销领域或涉入多深 , 仍有见仁见智之争) 。
以下三则备忘 , 写得十分简陋 , 聊贴于后 , 希望版主老猫别嫌它们太占地方了 。
祝大家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浩正11,5'04
【构想备忘1】《1年报》备忘
12,23'00
壹/基本理路
1.
“杂”高“书”低的时代来临了 。
依日本“讲谈社”社长野间佐和子 , 于2000年8月29日在北京接受采访人员李丽访问时称:“1999年杂志销售额占『讲谈社』出版总销售额约75%(换言之 , 一般书籍销售额只占了25%) 。 ”*注1他们共拥有50多种杂志 , 而当年出版新书仅170种 。
● 这些数据意谓着出版内涵的结构比例有了变化 , 导致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值得探讨) , 从事传统丛书出版者 , 必须严肃看待 。
2.
台湾出版市场 , 每天约有80种以上的新书涌入书店(全年新书出版量约有30,000种以上 , 并逐年增加中) , 竞争之激烈 , 可见一斑 。
因此 , 一本书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 , 相较于早年的90-180天 , 如今已缩短为0-30天 。
*注1:“讲谈社”年总销售额为1894亿日圆 , 员工1140余人 。
书的最终命运 , 只有静静地安息于仓库角落 , 它的最大价值 , 也由知识的积累与传承转化为“用过即弃”的消耗形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