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说电影」「挤进被窝」,电影建立共情的方式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挤进被窝」 , 电影建立共情的方式
引言
想让观众看一个故事 , 创作者需要设计故事的入口 。 故事的入口就是视点 , 可供移情的视点 。
常规的视点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 能使观众移情于故事中某个人物形象 , 利用其视点去代入、感受这个世界 , 人物的所见所感将从生理上直接同步给观众 。
而第三人称(所谓上帝视角、作者视角) , 是在一个宏观的视角上观察事物 , 通常很难移情故事内的个体情绪 , 但并不意味着故事没有移情的入口 。 实际上 , 观众移情的是作者的视点 , 观众看到的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 当作者为这个世界所做的调查研究足够丰富、全面 , 观众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 从理智上理解作者 , 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联系 , 愿意听作者继续叙述这个故事 。
做好第三人称的叙述 , 相对来说 , 更重要的是背景调查、在前期做足充分的剧作准备 。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 , 利用视听技巧在生理上对观众实施打击的方式 , 一种专属于电影建立共情的方式 。
1.2
两种形式的第一人称
有明确视点依据的第一人称
「戏子说电影」「挤进被窝」,电影建立共情的方式
本文插图

「戏子说电影」「挤进被窝」,电影建立共情的方式
本文插图

(《从不 , 很少 , 有时 , 总是》)
这一种第一人称非常容易理解 。
通过两个组接的镜头 , 我们可以从空间中感知、理解到摄影机的视点位置 , 这就是最常见的正反打镜头 。 我们很容易理解 , 此时此刻我们在利用谁的视点看世界 。
可是如果每次交代第一人称都需要使用两个镜头来交代位置关系 , 未免太过低效 。 所以 , 还有一种更高效的第一人称镜头——过肩镜头 。
「戏子说电影」「挤进被窝」,电影建立共情的方式
本文插图

(《从不 , 很少 , 有时 , 总是》)
“挤进同一个被窝”——没有明确视点的第一人称镜头
(《从不 , 很少 , 有时 , 总是》)在这个片段中 , 狭窄的空间里只有角色一人 , 我们没有另一个具象的视点借位 , 摄影机的视点似乎是一个上帝视角 , 一个第三人称 。 然而 , 感觉不会骗人 , 任何观众都能从观看时的感觉中本能察觉到这不是在叙述他人的事 , 我们与她建立的联系是那么亲密 , 亲密到我们似乎已经置身其中了 。
从理智上 , 我们认为自己仍在第三人称的视角上进入叙事 , 但在感受上却已然是第一人称 。
这完全是因为我们与角色共同挤进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 , 将「社交距离」压缩至了最低 。
「戏子说电影」「挤进被窝」,电影建立共情的方式
本文插图

(「社交距离」 百度词条)
「戏子说电影」「挤进被窝」,电影建立共情的方式
本文插图

(心理空间 图示)在上边的片段里 , 主人公挤在小小的厕所空间内 , 厕所空间成为了一个亲密的心理空间 , 此刻 , 摄影机同挤其中 , 让主人公与我们共享这个空间 。 我给心理空间取名为「被窝空间」(比起「厕所空间」好听一点) 。
「戏子说电影」「挤进被窝」,电影建立共情的方式
本文插图

(《82年生的金智英》)有一句粗话叫做「情侣吵架 , 打一炮就好了」 。 原因是 , 当同处一个被窝的时候 , 共享一个心理空间的时候 , 人会很容易与对方产生心理联系——共情 , 甚至能为对方打破平时自己生活中固守的原则 , 视对方为己出 。 这就是共享同一个心理空间所产生的移情 , 这是感性的力量 , 也是艺术的目的 。 艺术的核心社会职能就是打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壁垒 , 无视任何价值观 , 世界观 , 人生观的差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