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高原旅游小镇,袁家村( 二 )


本文插图

沿着青石板路漫步 , 便走进了小吃一条街 , 牛羊杂碎汤、青稞面搓鱼儿、韭盒儿、搅团、破布衫、醪糟、甜醅儿、锅榻、蒸月饼、狗浇尿、酿皮儿、筏子肉团……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味佳肴 , 一听就让人垂涎欲滴 , 流连忘返 。
「袁家村」高原旅游小镇,袁家村
本文插图

平安驿袁家村-河湟印象 , 仿古式门楼、雕梁画栋的戏楼、承载信仰的诚信塔 , 反映河湟文化的书屋和民俗建筑 , 重现了五六十年代老平安驿的风貌 。 仿建的老火车站、乡政府、人民公社等建筑 , 让人的记忆一下回到了文革时期 。 袁家村的西侧为具有青海特色的清真小吃区 , 东侧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小吃区 。
「袁家村」高原旅游小镇,袁家村
本文插图

看到爆米花的老汉 , 让我想起了儿时 。 记忆中 , 那种老式的爆米花机器是铁铸成的 , 肚大 , 口小 , 底尖 , 浑身圆溜溜的 , 像个“葫芦” 。 因长期在炉火上炙烤 , 所以全身漆黑 。 师傅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把玉米碗放在旁边的架子车上 , 轮到谁家 , 会把玉米倒进“葫芦”里 , 盖上盖子 , 然后把“葫芦”横放在支架上正对着炉火 , 小孩们也会迫不及待地坐在小板凳上拉风箱 , 师傅匀速地边摇动转轴边看压力表 , “葫芦”会旋转起来 , 玉米粒则在里面哗哗地响起 。 等到里边的响声没了 , 压力表上的指针走到一定的气压 , 师傅就把“葫芦”从支架上端起 , 向旁边一个横放着的钢丝筒走去 , 把“葫芦”放入钢丝筒里 , 娃娃们赶紧捂住耳朵 , 师傅迅速打开盖子 , 顿时一声“惊雷”般地爆炸声响起 , 钢丝筒周围立刻升起一白气团 , 我们不等白气散去便一拥而上抢着捡蹦在筒子外面的玉米花 。 手脚利索点的孩子会捡的多些 , 反应迟钝点的可能会一个也捡不到 , 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吃而等待下一轮疯抢了 。
「袁家村」高原旅游小镇,袁家村
本文插图

「袁家村」高原旅游小镇,袁家村
本文插图

杂碎汤:青海人民把杂碎汤泡馍看成是最美好的早餐 。 它既能补身、耐饥 , 又能抗寒 。 杂碎是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肺、肠、胃、四蹄等 , 俗称“下水” 。 它又分两种 , 即“牛下水”或“牛肉杂碎”、“羊下水”或“羊肉杂碎” 。 杂碎汤就是杂碎煮成的汤 , 即下水下锅后 , 加入调料文火煮 , 肠肚烂后捞出 , 继续煮头蹄 , 去上层油凝固(称“化油”) , 全部捞出备用 。 汤中加一些干葱丝、香菜等调味品 。 杂碎汤香味浓、不腻、补身 。
「袁家村」高原旅游小镇,袁家村
本文插图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 , 用温水调成硬面团 , 再几经揉搓 , 等面团精细光滑后 , 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 , 洗出淀粉 , 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 , 放进蒸笼蒸熟 , 这叫“面筋” , 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 , 这便叫“蒸酿皮” 。 蒸熟了酿皮 , 从盘中剥离 , 切成长条 , 配上面筋 , 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 , 吃起来酸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 , 回味悠长 。别觉得酿皮子不起眼 , 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 , 是青海特色风味小吃中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 男女老少都爱吃 , 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 , 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 , 尤其是受到女人们的青睐 。
「袁家村」高原旅游小镇,袁家村
本文插图

熬饭 , 带肉汤的烩菜 。 在煮过肉的汤中(羊肉汤最好) , 放入煮熟的白萝卜片、粉条、熟洋芋块、小块羊肉、猪肉、炸熟的肉丸子等 , 加盐、花椒粉、姜粉、五香粉等调料 , 烧沸即可食用 。 “青海的熬饭 , 营养搭配得很好 。 ”羊肉性温热 , 常吃容易上火 , 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 。 因此 , 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 , 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 。 青海人做熬饭 , 一般都搭配上萝卜、豆腐等凉性食品 。 做熬饭时配上萝卜 , 能起到益气补虚、下气化痰的作用;再配以豆腐 , 不仅能补充多种微量元素 , 还能起到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