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物#天后王菲唱的那一粒红豆,真有爱情的味道!?( 二 )


从外表上看 , 赤豆偏棕色、大些、较圆润;赤小豆偏紫红、小些、扁长状 。 两者在味道上几乎没有不同之处 , 细微的差别在口感上 。 赤豆比较软绵 , 熬煮易破皮 , 沙沙的口感决定了它成为赤豆粥、红豆沙的好材料;赤小豆则更“硬” , 不轻易“服软” , 更适合用于熬红豆汤 。
▲赤豆更易被煮烂 , 是一碗温香软糯红豆粥的好食材 。 图/网络
尽管很多人对“二者”傻傻分不清楚 , 但还是难以抵挡它们走向美食之路 。 我国更是赤小豆产量最大的国家 , 赤小豆也是凭着自己的个人魅力在我国成功俘获了更多的“碳水精” 。

#地道风物#天后王菲唱的那一粒红豆,真有爱情的味道!?
本文插图

▲耐煮的赤小豆更适合放在汤里 。 图/VCG

#地道风物#天后王菲唱的那一粒红豆,真有爱情的味道!?
本文插图

甜!红豆的万能搭配
从塞北到江南 , 在吃红豆(赤豆、赤小豆)这件事上 , 无论热吃冷吃、蒸煮煎炸 , 人们好像总是不忍心剥夺它作为“甜味化身”的灵性 。
相传 , 宋美龄晚年爱不释手的就是江南甜点中软软的红豆松糕 。 以前台湾圆山饭店的红豆松糕甚至只专为宋美龄一人制作 , 他人根本无缘品尝 。
▲被满满红豆沙贴紧的西安甑糕 , 凉吃热吃都惹人爱啊 。 图/网络
红豆甜 , 甜到心里去
在我国传统糕点的馅料中 , 红豆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 尤其与糯米结合后 , 更是在全国各地 , 用不同做法 , 混合不同食材 , 排列组合出了传统糕点的半壁江山 。
红豆沙做馅的吃法在南北是有默契的 。
爱食“甜”的福建人爱红豆 , 福州人做安南粿在糯米面内要揉进红糖 , 包上红豆沙(也可用绿豆沙)压出形状 , 在粽叶上将清香味“发扬光大” 。
江南人爱红豆 。 清明时节让整个江南为之疯狂的青团 , 红豆沙馅是艾草皮永不抛弃的伙伴;上海人吃擂沙圆 , 用糯米包豆沙做成汤团煮了吃不满足 , 外面要再滚上层红豆沙粉 , 才算把这红豆的香甜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
▲红豆沙馅青团永远最经典的选择 。 点击图片把糯叽叽的青团带回家!
北方人也爱这样吃 。 糯米面卷上红豆沙 , 撒上黄豆面就是老北京的代表甜点之——驴打滚 。
传统的东北粘豆包是用大黄米做皮 , 大芸豆做馅;后来有的人嫌黄米面味道偏酸、芸豆沙不够细 , 就把豆包皮改成糯米面掺玉米面 , 里面换成赤小豆做的豆沙馅 , DIY出新味道 。
要是下了油锅里 , 糯米面做皮的小吃 , 北方逃不了天津“三绝”之一的耳朵眼炸糕 , 南方逃不过贵阳的油炸豆沙窝;若是蛋白包裹 , 东北有软甜的“硬菜”雪衣豆沙 , 到了台州就是名不符实的蛋清羊尾 。
▲面皮里实实在在地包上豆沙馅 , 往锅里那么一扔 , “噼里啪啦”的声响中 , 卖炸糕的早餐铺门口就吸引了不少“馋虫” 。 图/网络
要说豆沙做馅最绝的做法 , 还得是四川的传统甜菜夹沙肉 , 又叫喜沙肉、甜烧白 , 把“粮食面+红豆馅”这种惯性思维直接扭转 。 夹沙肉是把豆沙夹入五花肉片 , 再蒸至酥软 。 成菜白里透红 , 肥而不腻 , 是四川传统蒸菜九斗碗之一 , 色泽上和梅菜扣肉倒是有几分相似 。

#地道风物#天后王菲唱的那一粒红豆,真有爱情的味道!?
本文插图

▲碳水和脂肪的结合总是能带来别样的快乐 。 在四川有些地方摆宴时 , 会以”九斗碗“为主菜 , 夹沙肉定是不可或缺的菜 。图/图虫·创意
红豆甜 , 甜成夏日的微风
炎炎夏日里 , 包着红豆馅的糕点再好吃 , 人们也有些提不起胃口 , 这时若有什么美味在“甜”上面 , 加上“清凉”、“水嫩”的属性 , 就太吸引人了 。
白糖、蜂蜜的甜过于纯粹 , 甜得有些简单 , 非要多种天然食材的组合才能带来更丰富的口感 。 借此机会 , 红豆又闯入了人们的视线 , 虽不一定成主角 , 也是冰凉甜品中的“常驻嘉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