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喜茶涨价背后:一杯新茶饮的纯利只有10%?( 二 )


【喜茶】喜茶涨价背后:一杯新茶饮的纯利只有10%?
文章插图
30元 , 或许还没到茶饮的价格红线
先来看一个数据——
【喜茶】喜茶涨价背后:一杯新茶饮的纯利只有10%?
文章插图
《咖门2020饮品行业数据报告》显示:30元以下是奶茶的主流区间 , 但30元以上的市场 , 仍然有超40%的空间 。
而数据之外 , 一些品牌的市场表现也证实 , 30元似乎并没有到达茶饮客单价的红线 。
客单价接近50元的煮葉 , 北京多家门店 , 都在区域大众点评饮品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深圳的gaga鲜语(已更名gaga)通过茶饮+轻食的全时段经营 , 将客单价做到了100元以上;
台湾品牌京盛宇 , 靠着紫砂手冲茶的仪式感 , 以及茶礼盒的销售 , 客单价超过200元 。
【喜茶】喜茶涨价背后:一杯新茶饮的纯利只有10%?
文章插图
由此也让我想起采访中遇到的几件小事 。
第一件发生在深圳的写字楼 。 一个新来的伙伴 , 热情地请办公室女生喝奶茶 。 几分钟后 , 一大袋瓶装阿萨姆奶茶被搬进办公室 , 女孩们期待的笑容顿时僵在空气里 , 谁也没去拿 。
一杯奶茶 , 有时就是一个圈层 , 有些是瓶装奶茶挤不进去的 。
另一件是我在上海探店时发现 , 喜茶是不少中学生请客的标配 , 动辄200块的奶茶消费 , 轻松随意 。 对从小生活优渥的00后消费者来说 , 价格已经不是考虑的重点 。
年轻人喝奶茶 , 考虑的是什么?满足提神解渴的功能外 , 他们喝的是口感、审美 , 也是自我慰藉;是空间、风格 , 也是社交货币 。 甚至对于一些风格犀利的品牌 , 还是身份认同、意见表达 。
事实上 , 当一个商品具备了精神力量 , 改变了消费者的“心理账户” , 那就很难界定价格红线 。
日本的7-11曾经生产过一种黄金面包 , 售价比常规产品贵50% , 但它松软香甜的独特口味 , 让便利店面包从垫肚子变成了享受美味 。 黄金面包上市后仅过两周 , 总销售数就突破了65万个 , 营业额超出了预期的1.5倍 。
消费者的心理账户一旦被改变 , 消费行为决策模型也会发生改变 。 比如小罐茶 , 就是把茶叶变成了礼品这个心理账户 。
喜茶卖的是灵感 , 奈雪卖的是生活方式——30元是否触碰价格红线 , 取决于品牌是否让消费者心理账户发生改变 。
定价问题是一场博弈 , 博是供求关系 。 涨价或降价动作的成功与否 , 只有一个标准 , 就是看消费者最终会不会用钱包投票 。
【喜茶】喜茶涨价背后:一杯新茶饮的纯利只有10%?
文章插图
“价格摸顶”背后 ,
新茶饮到了全面优化成本的时刻
尽管头部品牌部分产品涨价 , 让“奶茶进入30元时代” , 但茶饮的主战场 , 依旧在10~20元 。 这个区间 , 汇聚着国内最多的连锁门店和最广泛的消费者 。
CoCo都可的“珍珠奶茶1元起抢” , 正是这一区间的需求:把性价比做到极致 。
CoCo都可卖1元 , 喜茶卖30元 , 都是针对各自目标受众的定价策略 。
而喜茶此次涨价 , 对行业也有“价格摸顶”的意义 。 每个行业都需要做这样的探索 , 以确定消费者对于一件商品的价格上限 。 这也是头部品牌的价值和责任 。
价格上涨的另一层启发 , 是新茶饮到了全面优化成本结构的时候 。
还是以一杯多肉葡萄举例 。 在大部分新茶饮门店 , 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想吃到葡萄皮和籽的期望 , 又要保证产品不是罐头果肉 , 杯里所有的葡萄 , 都只能人工一颗颗剥皮去籽 。
而新茶饮浪潮之前 , 从来没有人这样做一杯茶 。 这种颇具仪式感的过程 , 让一杯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精益求精、完美主义、匠心、灵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