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诚:《元君庙仰韶墓地》的得与失( 二 )
《元君庙仰韶墓地》的编写体例及全书的内容结构显示 , 《元君庙仰韶墓地》不是以公布发掘资料为主要目的 , 而是以公布对发掘资料的研究成果为主要目的 。所以发掘报告在交代发掘过程、资料整理、编写过程的《前言》之后 , 直接以《墓地范围、分期与布局》一章公布作者对墓地布局研究的过程与结论 , 然后以《墓穴与葬式》、《随葬器物》、《遗址》等三章公布发掘资料的整理成果 , 以《文化性质、特征与年代》一章公布对发掘资料的考古学研究认识 , 以《社会制度的探讨》一章公布对发掘资料考古学研究之后深入到史学与社会学方面的氏族制度研究的认识 。而所有发掘资料都作为附录一《墓葬记述》放在书尾公布 , 并配上附录五《元君庙仰韶墓地墓穴结构、葬式表》、附录六《元君庙仰韶墓地随葬器物统计表》 。
《元君庙仰韶墓地》的这个编写体例及其特点 , 便于引导读者一开始就进入到作者对元君庙仰韶墓地的研究认识之中 , 但却使读者无法从全书的第一页顺利地按照全书的编写顺序看下去 , 因为要读懂第二部分中的墓地的分期与布局 , 首先要看明白墓穴与葬式、随葬器物这两部分 , 还要对照看附录一《墓葬记述》及相应的图版资料 。
《元君庙仰韶墓地》的这个编写体例及其特点 , 是作者通过对元君庙仰韶墓地发掘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之后而选择确定的 , 是一种创新 。但是 , 由于其编写体例及其特点是立足于公布研究成果而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方便 , 所以这个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体例 , 后来没有被模仿而承传下来 。
三、《元君庙仰韶墓地》的研究目的
《元君庙仰韶墓地》是以公布对发掘资料的研究成果为主要目的 。其研究目的 , 主要是通过对发掘的元君庙仰韶墓地资料的考古学分析 , 结合应用民族学资料 , 揭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氏族社会制度 。
从考古学的角度研究揭示氏族社会制度 , 是尹达于195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主持考古研究所业务工作之后提出的 。他要求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用考古资料或考古学研究来揭示氏族社会制度 。在尹达的倡导下 , 1955年开始实施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 如1955年进行的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至1957年全面揭露半坡聚落址与墓地就是以这个任务与目标作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 。至1958年还先后大规模发掘华阴横阵村墓地、宝鸡北首岭聚落与墓地、华县元君庙墓地 , 并且全面揭露 , 极大地充实了研究氏族社会制度的考古实物资料 , 为这方面的探索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由此在考古学界掀起了剖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墓地、结合经典著作的理论阐述、探索氏族社会制度研究的一股热潮 。其中苏秉琦对元君庙墓地的研究寄予很大的希望 , 要求通过对元君庙仰韶墓地的发掘与研究探索氏族社会制度 。
在这样一个学术背景及研究热潮中 , 结合应用民族学资料 , 分析解释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 , 以探讨氏族社会制度 , 成为当时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张忠培在参加发掘元君庙仰韶墓地之前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中 , 已经完成了跟其导师林耀华学习一年多民族学的课程 。他又自始至终参加了元君庙仰韶墓地的发掘 。所以 , 在当时他具备了应用民族学资料进行元君庙仰韶墓地发掘资料的对比分析、以探讨氏族社会制度的条件 。
《元君庙仰韶墓地》的研究目的及结论 , 集中体现在《社会制度的探讨》这一章节中:元君庙仰韶墓地是两个氏族、一个部落的墓地 , 氏族内部有家族组织 。这个氏族———部落社会处于母权制时代 。
这个研究结论被认为是当时建立在严谨的考古发掘资料分析基础之上的成果 。是从埋葬制度探讨社会制度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 弥足珍贵 。
四、《元君庙仰韶墓地》运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分析
《元君庙仰韶墓地》的研究结论的形成 , 是以元君庙仰韶墓地的墓地布局分析认识为基础的 。而对墓地布局的认识 , 需要明确该墓地的分布范围以及是否完整 , 还要对墓葬进行分期研究以明确墓地中每座墓葬的下葬顺序 , 然后才具备条件进行墓地布局的分析 。
推荐阅读
- ■南阳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 ##敌国王室后裔,感念优待重用,后半生为中国征战,功绩无人超越
- @中国十大帝王陵,繁华尽处是苍凉!
- 「」【敦煌小常识】供养人—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
- :为何说中国诗歌的核心是意境艺术?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 「销量」中国国产自行车品牌大全球最贵10大顶级老牌自行车品牌排行榜
- #途观#20万预算,你会怎样选车?
- 大众■原创 20万预算,你会怎样选车?
- [溧阳]2020中国·溧阳茶叶节云上邀约全球茶友 开启“茶圈”派对
- 中国新闻网:中国四座“世界美食之都”相聚“云端” 发布“扬州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