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上绿叶菜 日子更红火(科技视点·科技扶贫 我们在行动⑦)( 二 )


徒弟教出新徒弟 , 蔬菜种植“土专家”越来越多
红色的番茄、绿色的黄瓜、紫色的茄子、橙色的南瓜……如今白朗的蔬菜早不止“老三样” 。 数一数 , 这里的蔬菜已多达140余种 。 这些品种 , 可不是简单从内地引进来就行 , 而是又经过张际明等科技人员20年来逐一改良、试种出来的 。
白朗县海拔高、光照强 , 普通西红柿皮薄 , 不耐晒 , 容易开裂 。 张际明改良培育出了皮稍厚且口感好的品种;高原土层浅 , 地下水位高 , 下雨天黄瓜根不耐涝 , 给黄瓜嫁接上南瓜根 , 病虫害少了 , 黄瓜亩产足足提高了2000公斤 。
白朗土层浅 , 田垄要高一些 , 蒙上地膜 , 根系才能扎得住 。 菜农经常来白朗农业科技示范园“充电” , 看到张际明咋干 , 他们回家就咋干 。
一些品种种久了 , 品质就会退化 。 凉瓜、芹菜、甜瓜……这些年张际明每年都引进、培育一些果蔬新品种 。 在示范园试种、筛选后育苗 , 再由政府出钱买种子 , 推广给农民 。 同一块地种菜久了 , 土壤开始老化 , 出现了土传病菌 , 张际明就使用皮接、靠接、插接等多种嫁接技术 , 提高作物的成活率 。 这几年 , 还用年楚河里的沙子试验起了无土沙培 , “沙子中的病菌少 , 育苗效果好” 。
张际明所在的示范园还收“徒弟” 。 从整地、施肥、育苗到栽培、管理 , 这里的科技人员都会给学员们一一讲解 , 彻底弄懂了才能“毕业” 。 彭仓村村民穷达在示范园学了两年 , 回家就建起了3座大棚 。 “出去打工 , 离家远 , 人也累 , 在家种菜 , 挣得不比外面少 。 ”
当地干部说 , 白朗县十里八乡都有张际明的徒弟 。 和他一起待久了 , 一些当地的技术员甚至都能说一口山东话 。
后来 , 徒弟又教出新徒弟 。 边多过去是青稞地里的“泥腿子” , 而今是有名的蔬菜种植“土专家” , 成了日喀则市一名科技特派员 。 他的8座大棚 , 种出的萝卜个头大、西红柿鲜润 , 去年光卖菜就收入了6万多元 。
为了培养更多的种菜能手 , 白朗县每年开办培训班 。 拿巴扎乡来说 , 13个行政村 , 村村有了科技特派员 , 村村都有种植能手 。
要让家家户户吃上新鲜、便宜的绿叶菜
白朗蔬菜已小有名气 , 但山东援藏干部、白朗县副县长田冲思考的是 , 白朗蔬菜种植规模小、布局比较分散 , 竞争力弱 , 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 产业水平只与山东上世纪90年代相当 。
提升蔬菜产业水平 , 得靠技术 , 走规模化之路 。 前几年 , 白朗县邀请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西藏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 , 编制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提出打造万亩果蔬生产基地 。 中农圣域就是基地引进的新成员 。
孟德利在大棚里进进出出 , 电话接个不停 。 这位中农圣域的副总经理来自山东寿光 , 是种菜、搭棚的一把好手 。 他在高原引进了最先进的巨型钢架大棚 , 这种占地10多亩的大棚 , 是一般蔬菜大棚面积的5倍 , 不仅能抗大风 , 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
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理念也随着大棚“落地” 。 中农圣域的玻璃示范大棚里 , 蔬菜水肥一体化精准种植 , 不同瓜果蔬菜 , 通过计算机控制水肥、温度 , 监测大棚蔬菜生长情况 。 孟德利说 , 高科技呵护出来的蔬菜 , 卖相好 , 身价高 。
白朗的蔬菜开始大批量进入日喀则的市场 。 有了流程化采摘和高效的物流 , 上午出大棚的菜 , 下午就能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 “4年前 , 白朗买一斤辣椒要8块钱 , 现在只要3块钱 。 未来 , 我们要让家家户户能吃上新鲜、便宜的绿叶菜 。 ”孟德利说 。
产业发展拓宽了老乡们的致富路 。 22岁的潘多是中农圣域的技术员 。 过去 , 她跟着母亲种青稞、打零工 , 如今她会育苗、剪花、疏果、嫁接……一个月收入有好几千元 。 中农圣域用工的174人中 , 30多人是贫困户 。 3年来 , 公司给贫困户产业分红累计接近280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