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四 )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史称"九黎"的这个部族 , 九字在我国古代通常代指众多的意思 。 屈家岭时期城邦林立的现象或许正是"九"这个数字的反映 。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石家河大城平面图
屈家岭文化晚期出现"石家河大城" , 或许正是史籍中与炎黄大战的那个"蚩尤"所在的王城 , 石家河大城城内面积120万平米 , 按照其所管辖的聚落面积来看 , 能够达到800万平米 。 距今5000-4500年这个时间 , 恰好就是史籍中炎黄和蚩尤所处年代 。
九黎的蚩尤灭亡之后 , 其统治的"石家河大城"被其他族群联合占领 , 这个族群在中原地区人们的记忆中被称作"三苗" 。 同时在先秦典籍中也出现了"三苗 , 九黎之后也"(《国语》) 。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屈家岭文化北上示意
考古文化上表现出来的就是 , 蚩尤代表的屈家岭文化在晚期强势北上中原 , 与少昊代表的大汶口文化在这个期间形成了联盟 。 符合《逸周书》中的"蚩尤宇于少昊" 。
限于篇幅 , 我们这里点到为止 , 不做详述了 。 笔者会在专门讲述传说人物的文中详解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屈家岭文化在那个年代文化之发达 , 势力之强大 , 是毫无疑问的 。 那么 , 屈家岭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古人祭天示意
最早的小家庭模式和地面联排房屋 , 几代同堂的幸福生活
与良渚人干栏式建筑不同的是 , 屈家岭人的房屋基本上是地面建筑 。 格局上有"单间"、"双间"、"多间" 。
"单间房"通常都比较小 , 也就十几平米 , 有方形和长方形 。 室内地面都很平整 , 是由烧过的土块铺成的 , 大多数屋里都有炉灶 。
"双人间"要大得多 , 有七八十平米这样 , 整个房子中间有一道墙 , 将房屋分成南北两间 , 有的墙上没有门 , 两间是完全隔离的 。 两间房均在东侧开有房门 。 屋内地面与单间房一样 , 也是烧土铺的 。 墙壁靠一排木柱固定 , 同时木柱可以用来支撑房顶 , 房顶是草木搭建 。 两间房中间都有一个土台 , 据学者分析是用来放生活用具的 。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两间房示意
从屋内考古来看 , 屈家岭人的生活井井有条 , 饮器、食器、灶具和生产工具分别放在不同位置 , 人们更喜欢向阳的屋子里居住 , 通常睡在由芦苇编织的草席上 。 还有一点与良渚不同的是 , 屈家岭人有专门的用来保存火种的罐子 。
单间房和双间房很好理解 , 单间房通常是夫妻二人或者带着小孩子 。 双间房多是有夫妻外的老人或者长大的孩子 。 从发现的房屋遗址来看 , 房屋的建造水准是有区别的 , 反映出来的就是等级的差别 。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房屋效果图
在屈家岭文化区内还发现了多间联排的大房子 。 这种房子构筑比较复杂 。 在宋家台发现的一座多间大房有300平米 , 其中有八间38平方米的房间 。 学者对应城门板湾的一座多间房有过分析 。 我这里摘抄下 , 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
从这座房子室室相通 , 又有走廊连接 , 以及自成院落等情况看 , 这应该是一个大家庭居住的地方 。 Ⅱ至Ⅳ室各有火塘 , 窗子比较大 , 说明都是住人的房间Ⅱ、Ⅲ两室面积大 , 居住面高于Ⅳ室 , 灶塘也比较大 , 显然是主居室 Ⅰ室面积最小 , 居住面最低 , 无火塘 , 又无独立的出入门道 , 显然不是住人的 。 从整座房屋应该具备的使用功能分析 , I 室很可能是一间储藏室 。 可惜在房屋废弃前 , 房主已将物品主动转移他处 , 但现在已无法证实 。 根据以上分析大致可以推测:这个大家庭大约有三代人 。 第一、二代分别住在Ⅱ、Ⅲ 室 , 第三代住在Ⅳ 室 , 这个室同时也可兼作全家的起居活动室 。 从这家有独立的储藏室 , 并且房屋质量也相当好等情况看 , 这已不是简单的对偶家庭 , 而是有着自己独立经济来源的家庭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