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岁月悠悠 , 多想像这大江大河一般 , 可以穿越时空的每一个瞬间 , 去一睹那沧海和桑田的变迁 。 多少世间的兴衰旧事就在这大江奔腾的时光中被世人遗忘 , 又有多少壮丽的瞬间曾经在这大江的怒吼中化作烟尘 。 我们重新拾起这些时光的碎片 , 是否能够握住那曾经的过往 , 得以缅怀那些曾经与我们共赏同一轮明月的先人们 。 在那个蛮荒年代 , 他们留下的那一串串艰辛而勇敢的足印 , 至今仍然能够打动我这颗不安分的心 。 "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 , 是这样吗?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距今5500年- 5000年这个时间段 , 是我国考古文化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 的确 , 纵观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历程 , 这段时间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年代 , 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 , 就包括了本文的主角——屈家岭文化 。
5000年前的三国时代 , 鼎足而立的是谁?
长江中游早期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在澧水-洞庭湖和汉西平原-峡江这两个区域 。 两个区域考古文化既有着相似又有着不同的文化面貌 。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长江中游早期考古文化分布范围
同一个时期 , 在与汉东平原临近的豫南地区分布着裴李岗文化"下王岗类型" , 正是在下王岗类型的不断冲击之下 , 长江中游考古文化迎来了一名新的成员 , 就是位于汉东地区的边畈文化 。
我们在观察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的时候曾发现 , 在裴李岗文化的"巩义瓦窑嘴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泥质黑陶 , 这些黑陶烧制火候高 , 细腻规整 , 陶胎薄而均匀 。 在裴李岗文化的其他地区并没有发现同类器物 , 之后的仰韶时代也主要以彩陶为主 , 黑陶非常罕见 。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中原乱世导致裴李岗文化分支南下
考古学界对"巩义瓦窑嘴遗址"这些裴李岗人的去向没有定论 , 研究者也寥寥无几 。 本文认为 , 就是这群人混合在下王岗的族群中来到了汉东平原 。 这也是随后江汉地区黑陶兴起的原因 。 不过这些推断的确还需要对两者的文化面貌细节进行仔细论证 。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下王岗催生边畈文化
时光荏苒 , 1000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 。 当时间来到了距今6000年这个关键节点的时候 , 庙底沟文化在中原地区强势崛起并开始四处扩张 , 其分布在豫南地区的八里岗类型自然也不甘寂寞进而蠢蠢欲动.
与此同时大溪文化越过汉水 , 也来到汉东平原 , 边畈文化在这两支强大文化的夹击之下 , 蜕变为"油子岭文化" 。。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庙底沟文化和大溪文化造成边畈文化蜕变
我们此时不妨先回想下前面文章中大溪文化的形成过程 , 大溪文化首先发生的地区是澧阳平原 , 就是在汤家岗文化的核心区"洞庭湖区域"的边缘地带 , 这也是郭伟民先生提出的"廊道效应"的深刻体现 。
在大溪文化蓬勃发展并统一了峡江和洞庭湖区域的1000年中 , 汉东地区油子岭文化"无怨无悔"地伴随着它渡过了漫长的八百年时光 。 或许 , 有的学者将油子岭文化命名为大溪文化油子岭类型 , 是对大溪文化行将覆灭的一种哀思吧 。
本文也不认同将这支文化命名为大溪文化的地方类型 。 主要依据还是来自两支考古文化巨大的差异 。

『长门文轩TB』屈家岭文化崛起,城邦林立的年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的生活日常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