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王小博:小米和红米的胡来正在成为笑柄,从黎万强隐退就沦为二流( 二 )


追根到底 , 小米本质上还是一家营销公司 , 而并非传统的手机制造商 。 对于小米来说 , 渠道和推广是核心能力 , 这一点和国内PC领域的联想极为相似 。 因此 , 小米一意孤行地要走华为、三星、苹果的营销路线 , 不仅有“东施效颦”的既视感 , 更是浪费了品牌本身耗费十多年建立起的前期优势 , 显然不可行 。 反观华为、三星以及苹果 , 这三大品牌有个共同特征 , 就是都是本国的技术代表公司 , 也是业界的扛把子 。 这也就意味着 , 这些品牌收获的品牌势能可以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雄厚科研实力和技术先进形象 。 相反 , 小米、联想乃至美国企业戴尔等 , 都属于商业模式创新型公司 。 其中 , 联想依托于深度分销建立了自己的行业优势和竞争壁垒 , 戴尔依托于电话直销模式建立了自己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 , 小米依托于自己互联网基因和资源形成了自己粉丝经营和网络直销模式 , 可谓各有所长 , 百花齐放 。 放弃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和最突出的优势 , 小米一门心思想要打败华为 , 确立国内手机扛把子的地位 , 不得不说 , 小米自废武功陷入消耗战后 , 其竞争战略也进入到迷航阶段 。
其实 , 小米的竞争战略正在迷航 , 从小米创始人之一黎万强的第一次离开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 要知道 , 和雷军系出同门的黎万强是公认的中国互联网新营销旗手 。 在和雷军创业之初 , 他就被誉为了MIUI 和小米产品体系、营销路线的“拓荒者” 。 正是在他的主导和努力下 , 基于“用户开发模式”的MIUI手机操作系统研发方法大获成功 , 进而也让小米在业内开创了独特的粉丝文化 , 开辟了手机粉丝营销的新天地 。 然而 , 或许正是看到了小米近年来在战略方向上的迷航 , 苦于无力改变局面的黎万强不得不遗憾走人 。
失去了得力搭档的鼎力支持 , 面对看似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 , 小米掌门人也在错误的战略方向上越陷越深 。 小米的竞争战略是什么?估计小米现在的高管自己也不清楚 。 反观小米一向并不看得起的对手们 , 步步高旗下两个品牌oppo和vivo可谓百花齐放 。 一个传统公司依托明星电视广告和综艺赞助就成为三四线市场的销量冠军 , 其销售价格不菲、赚的利润足够高 , 这无疑让小米眼红 。 而再看更为强劲的对手华为 , 这几年一直投入电视广告提升形象 , 已经树立了足够高端的品牌形象 , 这让小米开始怀疑人生 。 毕竟 , 在小米众多管理层看来 , 互联网起家的班底以及用户大都是屌丝 , 自己依托几十年积累的互联网资源以及触达用户的的能力 , 在步步高和华为的模式里瞬间变成了负资产 。 与此同时 , 低价走量沿袭多年的市场策略 , 正在成为新形势下的难以言却的诟病 。
毫无疑问 , 黎万强和雷军一手打造出的互联网营销模式 , 曾经让国内业界看不懂到害怕颠覆 , 再到顶礼膜拜 。 但是 , 如今小米紧紧追赶的华为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民族英雄 , 小米不仅始终难以望其项背 , 甚至自身的市值和报表都支撑不齐雷军口中的互联网公司的商业价值 。 不得不说 , 成也萧何败萧何 。 小米黎万强的作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 他和雷军一起塑造了小米模式 , 《参与感》也成为国内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第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有原创度的营销方法论书籍 。 可惜的是 , 黎万强在高点之上被退休再到回归 , 都让雷军意识到:小米过去的模式到了该放弃的时候 , 是时候建立一个不依赖于互联网营销推广的经营模式了!基于此 , 雷军错误地认为 , 对标华为模式 , 高流量营销已经成为了小米二次腾飞和急需扩大战果的渴求 。 在这样的战略思维影响下 , 黎万强被边缘化也在所难免 。 如今 , 雷军的市场经营目标变了 , 追求的方法自然也要调整 。 可以说 , 黎万强的离开让小米失去了过去的成功光环 , 雷军也不再是那个高瞻远瞩、纵横捭阖的“雷布斯” , 更像个开发布会时讲讲技术指标、时不时怼一下竞争对手的产品经理 。 这样的巨大变化和落差 , 也决定了小米迅速向二流品牌滑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