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支医疗队真“硬核”

随着国家“应收尽收”战略的推进 , 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战场从发热门诊转移到发热病房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6楼发热病房从2月5日开始筹建 , 2月10日正式收治患者 。同日 , 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高淳人民医院和六合人民医院组成的南京1队驰援武汉 , 驻扎E1-6楼这个大家庭 。这支“硬核”医疗队与同济人并肩作战 , 共抗疫情 。
■南京这支医疗队真“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转眼这个临时大家庭已组建1月余 , 一开始 , 语言不通成为医患交流的障碍 。南京的战友们听不懂武汉方言 , 爷爷一句 “我胯子疼 , 一喘就出汗 , 背上服子一会就湿了” , 难倒了医疗队的教授们 , 这时我院神经外科的王宝峰教授充当了“战地翻译官”为他们传递患者们想表达的内容 。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合作 , 却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南京这支医疗队真“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室里有一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 , 每天都闹着要回家 。他不熟悉医护人员 , 每天都找不到自己的床位 。医疗队的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哄着他 , 安慰他 , 给他按摩、画手表 , 给他做挎包 , 喂他吃水果 。现在爷爷对大家熟悉了 , 也不闹着要回家了 。
■南京这支医疗队真“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0床是一位56岁 , 体重将近160斤的女性患者 。第一天来病房是由儿子推着轮椅 , 带着氧气枕进来的 。三个护士和一个男医生好不容易把她抱到病床上 , 她就大喘气 。一测体温将近40℃ 。医生护士赶紧给予吸氧、物理降温等护理措施 。经过医护老师们的精心治疗 , 每天在她床边 , 教她呼吸操、有氧呼吸和缩唇呼吸 。患者从最开始一刻不能离开氧气 , 需要喂饭 , 现在已经可以下床 , 跟着老师们一起做护肺操了 。现在她每次看到医疗队的老师们都会笑眯眯地说:“我现在身体越来越好了 , 以后请南京的医护人员到我家里玩 。”
■南京这支医疗队真“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医疗队不怕收到危重病人 , 也绝不会放弃危重病人 。15床患者1月23日晚带着气管插管入院 。接到收治通知时 , 医疗队迅速响应 , 即刻做好了人员、环境、设备的准备 。患者来到医院后 , 氧饱和度仅有70% , 医疗队敢于和死神较量 , 他们说:“只要有一线生机 , 我们就会全力救治他 。”当晚医护人员4小时轮班守护 , 病人渡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 为后续的治疗赢得了时间 。后来持续开展血液透析、ECMO治疗时 , 都是南京1对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在病人床旁 , 现在病人依旧在顽强地与死神博弈 , 希望奇迹出现 。
■南京这支医疗队真“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南京这支医疗队真“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突如其来的疫情 , 让武汉、南京这两座长江之滨的城市莫名多了一份联结 。南京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武汉 , 克服重重困难 , 帮助我们共同抵抗新型冠状病毒 , 让我们体会到了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深情 。有全国各地兄弟姐妹们的支持 , 我们的城市一定会很快好起来 。风雨之后的彩虹 , 定能让我们的友谊之桥更加绚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