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亲历疫情后,为什么这对医生夫妻力劝流产妇女留下孩子( 三 )
最初的物资主要依靠捐赠 , 有些防护服“薄如蝉翼” , 以至于她不得不穿两套 。 防护服裤脚与脚踝之间存在间隙 , 杨婷便将裤脚踩到脚底下 。 院领导告诉他们 , “自己都保护不好就不要去病区” , 这让她觉得“暖心” 。 过了几天 , 医院调来了一批质量较好的防护服 , 物资短缺的问题暂时得到缓解 。
每次查房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 , 这期间她常常有窒息感 , 但不看完病人她就不能离开病区 。 第一次查房出来 , 疲惫不堪的她在缓冲区脱防护服时 , 不慎将口罩弄掉了 。 按照操作规范 , 缓冲期依然有较高的病毒含量 , 只能脱去防护服 , 等到消杀后洗澡才能摘下口罩 。 还有一次从病区出来 , 她发现脸颊都被口罩磨破了 。
第一次暴露让她心神不宁 , 但恐惧很快被疲劳驱赶 。 除了下病房 , 其余的时间她们都在清洁区写病历 , 开医嘱 , 讨论治疗方案 , 晚上也睡在医院 , 24小时待命 。
杨婷说 , 当时核酸试剂盒的检测准确率只有50% , 大量CT影像显示有病灶患者 , 核算检测仍为阴性 。 医生们凭借自己的经验 , 将CT影像和临床症状结合 , 符合标准的统统收治 。 “我们都使劲为病人着想 , 努力把病情控制 , 不想受到某些其他影响 。 ”她说 。
事实证明 , 这些做法是对的 , 2020年2月5日下午 ,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 规定将CT影像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 , 但这一规定只限于湖北省内 。
在病区 , 杨婷询问患者生活细节时发现 , 体质好的人基本不熬夜 , 作息规律 , 在抵御病毒入侵时 , 与体质差的人对比明显 。 年轻的轻症患者治愈率都比较高 , 而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的人 , 病情容易恶化 。 每当有病人出院 , 就是医生们最高兴的时刻 , 每治愈一个病人 , 意味着他们离开“战场”的时间就近了一步 。
这个病区也有一位40多岁 , 症状较重的患者 , 情绪一直不好 , 每次查房时 , 都拉着医生不停地询问 。 杨婷心细 , 她把自己的微信留给了这位病人 , 没有在病房时 , 她通过微信给他提供指导 , 经常安慰鼓励他 。
或许是共同面对病毒的威胁 , 杨婷发现她和许多同事比以前有了更多耐心 。 过去 , 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病情 , 多么难缠的患者 , 医生与病人的界限是明晰的 。 但现在 , “你今天是医生 , 明天就可能成感染者 。 ”
在几十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 , 丈夫黄波也和妻子一样在奋战着 。 “我们不仅要全力救治患者 , 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 , 给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黄波说 。 一名疑似患者在入院第二天就失去了耐心 , 对医生发脾气:“如果最终我不是确诊病人 , 我就投诉你们!”
作为病区主任 , 黄波每天都要耐心地给他讲解治疗方案 。 另外几名医生则把自己的电话和微信留给患者及其家人 , 希望能消除他们的顾虑 。 随着疫情的发展 , 起初满不在乎的患者 , 随即又陷入了对病情胡思乱想的恐惧中 。 好几个晚上 , 这位患者的家属都要给医生打电话 , 最长一次 , 一位医生向家属解释了两个小时 。
对于传染病人来说 , 从隔离治疗那一刻起就不能与亲人相见 。 他们要么治愈后与亲人团聚 , 要么不幸病重身亡 , 亲人再见已是骨灰 。 病区的形势让医生们不敢掉以轻心 , 有些病患全家感染 , 有些是夫妻双方感染 , 对于这类聚集性感染病例 , 如果病人提出住在同一家医院 , 医生都会争取满足 。 “虽然都是单独病房见不到面 , 但在同一个医院也许让他们更有信心 。 ”杨婷说 。
查房期间 , 杨婷也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 不少夫妻都在一个同一个病区 , “女人见到医生 , 总是先问丈夫病情是否好转了;而男人见到医生 , 总是先问自己的病情怎么样 。 ”
下病房第三天深夜 , 杨婷突然感觉胸口发闷 , 喉咙似有异物 , 她开始频繁咳嗽 , 吵醒了两米外隔着一道帘子的同事 。 两人压着心照不宣的恐慌 。 “明天做个CT吧 。 ”同事说 。 那夜 , 她们都没有再入睡 。
推荐阅读
- 病毒■【必看】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如何安全打车
- [肺炎]武大人民医院1天3场全球疫情连线,中医专家分享诊疗方案
- [宫颈癌]慢性乙肝、宫颈癌如何预防? 专家解疫情期间疫苗接种困惑
- 『』中国对疫情的力量
- 【病例】2020年4月18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 『中心』德国疫情日记19:多特蒙德8万人球场改治疗中心
- :春暖花开再见面 高原姑娘牛肉面获一致好评
- [肺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跨国”远程培训
- ##置身疫情险地目睹生离死别,这场战“疫”还需要坚毅的心
- 「」疫情之下,心血管疾病管理如何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