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佛教文学作品对西夏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夏佛教文化
礼忏文作为在佛事法会上被唱诵的文本 , 其应用性是很强的 , 不同的法会也有不同的礼忏对象 。如阿弥陀三昧时 , 用金刚界之弥陀唱礼 , 盂兰盆三昧时 , 用胎藏界之弥陀唱礼 。另有僧团内部的修行活动也会运用到这类文体 。
4、偈颂类
偈是梵语"偈陀"的简称 , 其义为"颂" , 一般作为佛经中的唱词出现 , 亦有抒发修行感想的单篇偈文 。偈的格式一般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 西夏佛教文献中也有译藏文佛经的十一言体 , 不一定押韵 。
■西夏佛教文学作品对西夏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夏佛教文化
汪泛舟先生曾于《敦煌文学》中解释:"偈本是佛经和礼佛仪式中的唱颂词……由于偈为对释门'联美辞而歌颂之者' , 与中国颂文所具有的对对象的颂赞性质相类 , 所以有时又被译为'颂' , 有时还连称为'偈颂'" 。由此可见 , 偈与颂虽为二源 , 但因性质类似 , 经常被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
5、诗歌类
诗在佛教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 其作者来源也很丰富 。不仅有像皎然、齐已、拾得之类的诗僧 , 更有如王维、白居易等接受佛教思想的文人 。由于诗与偈形式类似 , 且有的偈也具备严格的格律 , 因此在佛教文学中 , 对诗与偈的分辨就显得较为模糊 。如诗僧拾得曾作诗日:"我诗也是诗 , 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 , 读时需仔细 。"
■西夏佛教文学作品对西夏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夏佛教文化
正因如此 , 对诗与偈的区分 , 有时仅能靠题名进行判断 , 也是无奈之举 。歌 , 在古代作为一种文体 , 其与诗的区别在于是否入乐 。《毛诗正义·魏风·园有桃》载:"曲合乐曰歌准歌为谣 。"而彼时之歌如今只留下文本供今人品味 , 我们或许只能称其为徒歌之谣了 。
6、俗讲类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 抽象的佛界、严肃的教理以及早期译僧翻译经验的欠缺使它比较难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 。为招揽信众 , 佛教经典逐渐加入了注解、讲说以及图像的宣传 , 这才得以快速发展 。
佛教的全盛在隋唐五代时期 , 此时它也从最初的贵族宗教逐渐由雅入俗 , 传播方式亦有了很大改善 , 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信众数量只增不减 。
■西夏佛教文学作品对西夏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夏佛教文化
佛教弘传的过程中 , 俗讲作为宣传手段之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除法会上的讲经文稍显正式外 , 特别要提及的是趣味十足的灵应故事类 。它将离奇的想象、夸张的笔法融为一体 , 描述了前世今生的因果报应 , 或是笃信佛教的惊人效果 。
7、传记、语录心要类
中国古代注重史传 , 释门亦是如此 。不仅有总传如《名僧传》《高僧传》《续高僧传》等 , 也有类传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 。这些都是对方外先贤生平事迹、修法德行等进行记录 , 其目的则是为弘扬佛法、表彰大德 , 作者自身的情感与推断也融于行文之中 。
■西夏佛教文学作品对西夏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夏佛教文化
佛家语录 , 是禅宗六祖慧能之后出现的另一类记录性文体 , 它将禅师们的传法心要、修法心得、辩论、问答、日常对话等付诸纸笔 , 以备弟子学习 , 一般由亲随禅师左右的门人弟子随时记录编辑而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