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原创 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 三 )


秦王可能太过于自信 , 没有深入思考昌平君镇守郢陈的潜在风险 。楚考烈王有四个儿子 , 分别是后来的楚幽王熊悍及其同母弟楚哀王熊犹、熊犹的庶兄负刍以及在秦国受封为昌平君的熊启 。楚公子熊启 , 丞相被贬 , 秦军攻楚 , 郢陈又是楚国故地……将这些碎片联系起来就是楚公子对丞相被贬心存不满 , 对秦军攻楚从感情上难以接受 , 郢陈地区楚人又渴盼光复旧土 , 且郢陈地区与楚国交界 , 一旦昌平君与楚国合谋 , 郢陈地区楚人瞧准时机 , 相煽而动 , 反叛秦国 , 楚国再适时出手 , 秦国该如何是好?须知战国时代是个智诈、逐利、无节的时代 , 高级官员和人才跨国流动、朝秦暮楚是常态 , 有奶便是娘 , 况且当政的楚王负刍还是熊启的哥哥 , 在这样的语境下 , 谁敢保证在秦国遭贬的楚公子有足够的定力 , 不生反叛之心呢?事实与想象的一样 。怪谁?要怪只能怪秦王不察 , 缺少底线思维 , 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事后 , 秦王必心知肚明 , 事后诸葛也是明公 , 深究已无意义 。秦王比历史上一些封建帝王讲道理 , 他没有把李信当作替罪羊斩杀 , 自己继续穿着皇帝的新装在众目睽睽之下自鸣得意地裸奔 。
李信铩羽而归后 , 楚军以郢陈为基地 , 大举进攻秦国 , 迫使秦王亲自到频阳陈谢请求王翦复出 。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 , 大体沿着李信进攻楚国的路线 , 收复失地 , 攻打郢陈 , 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 , 王翦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 , 自己亲率秦军主力南下 , 攻取平舆 , 大破楚军 , 又乘胜东进 , 深入楚国境内 , 攻克楚国首都寿春 , 俘虏了楚王负刍 。这其间 , 昌平君率楚军坚守郢陈 , 秦军攻而无功 , 急得秦王亲自前来督战 。当昌平君得到楚国国内不利的消息 , 便撤出郢陈 , 东去退回到楚国境内 。当得到楚王被俘的确切消息后 , 他被楚国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 。王翦南下完成既定的军事任务后 , 率秦军主力移师北上 , 与楚王熊启、大将项燕统领的楚军决战于蕲县 , 结果楚军战败 , 楚王熊启战死 , 大将项燕自杀 。秦军乘势向江南广大楚地以及臣服于楚的越地进攻 , 不久越君降秦 , 至此 , 楚国灭亡 。
「秦国」原创 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说 , 王翦率领秦军能够灭楚 , 也有李信失败的功劳 。正是因为李信军的失败 , 才暴露了不为秦所知的郢陈地区的叛军 , 或曰楚国奇兵 , 使得早有准备的王翦军不存在着被实力不俗的郢陈楚军偷袭和被楚军前后夹击的可能 , 而有克敌之精心设计 。冷兵器时代大兵团作战 , 最怕凌厉的大规模突袭 , 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 , 阵脚一乱 , 便兵败如山倒 。楚国无奇兵可制胜 , 只能以正兵与秦军作战 , 故在强势的秦军攻击下 , 楚国必亡 。如果王翦伐荆在前 , 李信攻楚在后 , 角色互换如何?或许 , 秦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 为日后李信的重新崛起预留了心理空间 。
从秦王政对待李信伐楚失败后被启用之事 , 可以看出秦王政不仅爱惜人才、重视人才 , 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用人观 。《后汉书》云:“夫使功者 , 不如使过 。”唐朝太子李贤在这句话下注:“若秦穆公救孟明视 , 而用之霸西戎 。”孟明视是春秋时期秦国将领 , 在殽之役大败 , 成了晋国俘虏 , 后被放回秦国 。三年后 , 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率兵进攻晋国 , 再败 。而秦穆公依然重用他 , 让他吸取教训 , 增修国政 , 重施于民 , 强化军队建设 。孟明视痛改轻敌毛病 ,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 切实解决军队纪律松弛问题 , 不断提高军队战斗力 , 最终在关键性战役中获胜 。
【「秦国」原创 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善于“使过” , 需要用人者有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 , 有对自己判断的自信和善于识别、使用人才的慧眼 。失败是成功之母 ,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经验也是一种能力 , 没有经过失败的人 , 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往往意识不到或估计不足 , 而恰恰是那些犯过错误、有过失败的人 , 更有可能吸取教训 , 在后续的努力中有意识地运用那些付出学费的经验 , 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事实证明 , 秦王政重新启用李信为将是正确的 。灭燕之时 , 王贲和李信一起率部平定燕地、齐地 , 李信最终因功封陇西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