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之刺法论篇第七十
《黄帝内经》素问之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黄帝问曰:升降不前 , 气交有变 , 即成暴郁 , 余已知之 。 何如预救生灵 , 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 , 既明天元 , 须穷刺法 , 可以折郁扶运 , 补弱全真 , 写盛蠲余 , 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 , 即有期凶也 。 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 , 木欲发郁 , 亦须待时 , 当刺足厥阴之井 。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 , 火欲发郁 , 亦须待时 , 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荧 。 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 , 土欲发郁 , 亦须待时 , 当刺足太阴之俞 。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 , 金欲发郁 , 亦须待时 , 当刺手太阴之经 。 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 , 水欲发郁 , 亦须待时 , 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 , 可以预备 , 愿闻其降 , 可能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 。 必达其降也 , 升降之道 , 皆可先治也 。 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 , 降而不入 , 抑之郁发 , 散而可得位 , 降而郁发 , 暴如天间之待时也 。 降而不下 , 郁可速矣 , 降可折其所胜也 , 当刺手太阴之所出 , 刺手阳明之所入 。 火欲降 , 而地玄窒抑之 , 降而不入 , 抑之郁发 , 散而可矣 。 当折其所胜 , 可散其郁 , 当刺足少阴之所出 , 刺足太阳之所入 。 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 , 降而不下 , 抑之郁发 , 散而可入 , 当折其胜 , 可散其郁 , 当刺足厥阴之所出 , 刺足少阳之所入 ,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 , 降而不下 , 抑之郁发 , 散而可入 , 当折其胜 , 可散其郁 , 当刺心包络所出 , 制手少阳所入也 。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 , 降而不下 , 抑之郁发 , 散而可入 , 当折其土 , 可散其郁 , 当刺足太阴之所出 , 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 , 与升降往来 , 有所承抑之 , 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 。 是故太过取之 , 不及资之 , 太过取之 , 次抑其郁 , 取其运之化源 , 令折郁气;不及扶资 , 以扶运气 , 以避虚邪也 。 资取之法 , 令出《密语》 。注解:黄帝问道:如果上升和下降之气停滞不前 , 不正常参与天道五运六气交替运行 , 气在交合之时就会有灾变(病变)的情况发生 , 即会形成狂暴浓郁过盛之气 , 形成病气和灾变 , 这些知识我已经知道了 。 怎样才能够真正做到预防和治疗疾病 , 达到救治生命的效果 , 是否可以得到退却疾病的方法呢?岐伯稽首再跪拜回答说:您提问的问题真是清楚详尽啊!我听老师说 , 既然明白了天元五运六气之变化规则 , 还必须完全掌握刺法 , 才可以达到摧折浓郁过盛之气 , 扶助其正常运行 , 补助虚弱之气 , 以保全真气的正常运行 , 泻其过于强盛之气 , 除去体内余邪之气 , 这样才能够达到使病人消除疾病的痛苦折磨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岐伯稽首再跪拜回答说:上升之气如果停滞不前 , 不期即会有凶险之征兆 。 下方厥阴风木之气欲上升之时而受到上方天柱之气(天柱之气为金气)的阻窒抑制 , 则木气在下方就会停滞积蓄往浓郁过盛发展 , 但是欲真正发展为浓郁过盛 , 也必须等待时机 , 把自然气候对应到人体的症状 , 像这样的症状应当用针灸刺足厥阴之井穴位 。 下方火气欲上升之时而受到上方天蓬之气(天蓬之气为水气)的阻窒抑制 , 则火气在下方就会停滞积蓄往浓郁过盛发展 , 但是欲真正发展为浓郁过盛 , 也必须等待时机 , 不论是君火之气过盛还是相火过盛 , 人体像这样的症状应当刺包络之荧这同一经络穴位 。 下方土气欲上升之时而受到上方天冲之气(天冲之气为木气)的阻窒抑制 , 则土气在下方就会停滞积蓄往浓郁过盛发展 , 但是欲真正发展为浓郁过盛 , 也必须等待时机 , 在人体像这样的症状应当刺足太阴之俞穴 。 下方金气欲上升之时而受到上方天英之气(天英之气为火气)的阻窒抑制 , 则金气在下方就会停滞积蓄往浓郁过盛发展 , 但是欲真正发展为浓郁过盛 , 也必须等待时机 , 在人体像这样的症状应当刺手太阴之经 。 下方水气欲上升之时而受到上方天芮之气(天芮之气为土气)的阻窒抑制 , 则土气在下方就会停滞积蓄往浓郁过盛发展 , 但是欲真正发展为浓郁过盛 , 也必须等待时机 , 在人体像这样的症状应当刺足少阴之合处穴位 。黄帝说:五运六气因为不能上升而停滞不前病症的针刺知识我已经掌握了 , 可以预备用来针刺的实习了 , 我还想听听五运六气因为不能下降而停滞不前病症的针刺知识和情况 , 可能够先行预防疾病的形成和发展 。岐伯说:既然已经明白了其上升之气由于停滞所引发的病症和针刺知识 , 那么也必须通达其下降之气由于停滞所引发的病症和针刺知识 , 人体五运六气的上升和下降 , 皆可于未病之时先行调治 。 上方高空木气欲下降之时而受到下方地晶之气的阻窒抑制(地晶之气为金气 , 因为金气能够生成坚硬矿晶 , 故名地晶) , 则木气就会在上方高空停滞积聚往浓郁过盛发展 , 上方高空之木气下降运行受阻 , 不能进入低空和低空气流交合 , 被阻隔抑制在上方高空 , 就会变得浓郁而发作 , 阻拦木气下降的地晶之气(金气)散去而木气才能够进入地晶之气的位置与之气交 , 如果上方高空木气不能下降而会变得越来越浓郁直到发作 , 暴发灾变之时需要等待浓郁过盛的高空天气与中间天枢之气相合之时 。 本该下降的木气受到阻拦而不能下降 , 可以快速的形成浓郁过盛之气 , 使上方木气下降的方法可折损下方克制木气正常运行的金气(地晶之气) , 如果在人体发生这种症状时应当针刺手太阴经脉穴位使阻拦上方木气不能下降过盛多余的金气(地晶之气)从针刺经脉穴位所出 , 先折损过盛多余的金气 , 而后刺手阳明经脉穴位引导木气进入和阳明燥金之气气交 , 使金木相和 , 才能够正常运行 。 上方火气欲下降之时而受到下方地玄之气(地玄之气为水气)的阻窒抑制 , 使得本该降入下方的气而不能降入下方 , 被阻隔抑制在上方高空 , 就会变得浓郁而发作 , 阻拦火气下降的地玄之气(水气)散去而火气才可以进入地玄之气的位置与之气交 , 应当先折损其中所胜之气(指地玄水气) , 使上方高空的火气能够下降能够正常循环运行 , 才可以散去上方浓郁过盛的火气 , 水火相济才能够正常的运行 , 如果在人体发生这种症状时应当针刺足少阴经脉穴位使阻拦上方火气不能下降过盛多余的水气(地玄之气)从针刺经脉穴位所出 , 先折损过盛多余的水气 , 而后刺足太阳经脉穴位引导火气进入和地玄之气(水气)气交 , 使水火相济 , 才能够正常运行 。 上方土气欲下降之时而受到下方地苍之气(地苍之气为木气)的阻窒抑制 , 使得本该降入下方的气而不能降入下方 , 被阻隔抑制在上方高空 , 就会变得浓郁而发作 , 阻拦土气下降的地苍之气(木气)散去而火气才可以进入地苍之气的位置与之气交 , 应当先折损其中所胜之气(指地苍木气) , 使上方高空的土气能够下降能够正常循环运行 , 才可以散去上方浓郁过盛的土气 , 土木相和才能够正常的运行 , 如果在人体发生这种症状时应当针刺足厥阴经脉穴位使阻拦上方土气不能下降过盛多余的木气(地苍之气)从针刺经脉穴位所出 , 先折损过盛多余的木气 , 而后刺足少阳经脉穴位引导土气进入和地苍之气(木气)的区域进行气交 , 使土木相和 , 才能够正常运行 。 上方金气欲下降之时而受到下方地彤之气(地彤之气为火气)的阻窒抑制 , 使得本该降入下方的气而不能降入下方 , 被阻隔抑制在上方高空 , 就会变得浓郁而发作 , 阻拦金气下降的地彤之气(火气)散去而金气才可以进入地彤之气的位置与之气交 , 应当先折损其中所胜之气(指地彤火气) , 使上方高空的金气能够下降能够正常循环运行 , 才能够散去上方浓郁过盛的金气 , 金火相和(金火合德)才能够正常的运行 , 如果在人体发生这种症状时应当针刺心包络经脉穴位使阻拦上方金气不能下降过盛多余的火气(地彤之气)从针刺经脉穴位所出 , 先折损过盛多余的火气 , 而后刺手少阳经脉穴位引导金气进入和地彤之气(火气)的区域进行气交 , 使金火相和 , 才能够正常运行 。上方水气欲下降之时而受到下方地阜之气(地阜之气为土气)的阻窒抑制 , 使得本该降入下方的气而不能降入下方 , 被阻隔抑制在上方高空 , 就会变得浓郁而发作 , 阻拦水气下降的地阜之气(土气)散去而水气才可以进入地阜之气的位置与之气交 , 应当先折损其中所胜之气(指地阜土气) , 使上方高空的水气能够下降能够正常循环运行 , 才可以散去上方浓郁过盛的水气 , 水土相济才能够正常的运行 , 如果在人体发生这种症状时应当针刺足太阴经脉穴位使阻拦上方水气不能下降过盛多余的土气(地阜之气)从针刺经脉穴位所出 , 先折损过盛多余的土气 , 而后刺足阳明经脉穴位引导火气进入和地阜之气(水气)气交 , 使水土相济 , 才能够正常运行 。黄帝说:五运之太过不及 , 气至有先后 , 与天气地气升降往来 , 互有所承所抑 , 可以把五气运行失常致病时运用的针刺法则告诉我吗?岐伯说:应当取用其生化之源的法则 , 使其平衡和谐运行 。 所以太过于强盛之气就要取用攻取法 , 折损其过盛之气;虚弱不及之气就要采用资助的方法 。 当气太过采用攻取法的时候 , 首先要使阻窒之气散去 , 次再抑制其浓郁太过之气 , 调治其太过之气 , 取其与运行之气生化之源相应的药物或食材 , 资助运气令其折损浓郁之气;对于虚弱不及之气要用药物或食材给予资助 , 以扶助其正常运行 , 以避开虚妄的邪气 。 这种资取之法的法则出自于《密语》 。 (待续)
推荐阅读
- 《黄帝内经》本病论篇第七十三(续八)
- 《黄帝内经》本病论篇第七十三(续四)
- 《黄帝内经》第一段话就把中医给否定了
- 《黄帝内经》素问之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续十六)
- 《黄帝内经》素问之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续十四)
- 黄帝内经--所记载的岁差数据
- 《黄帝内经》素问之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续六)
- 《黄帝内经》素问之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续二)
- 青蒿素问:如果不划清中西药分类,中医将永远是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