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之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续十六)

《黄帝内经》素问之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续十六)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 , 且聚且散 , 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 , 虚则补之 , 药以祛之 , 食以随之 , 行水渍之 , 和其中外 , 可使毕已 。 帝曰:有毒无毒 , 服有约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 , 方有大小 , 有毒无毒 , 固宜常制矣 。 大毒治病 , 十去其六 , 常毒治病 , 十去其七 , 小毒治病 , 十去其八 , 无毒治病 , 十去其九 。 谷肉果菜 , 食养尽之 , 无使过之 , 伤其正也 。 不尽 , 行复如法 , 必先岁气 , 无伐天和 , 无盛盛 , 无虚虚 , 而遗人天殃 , 无致邪 , 无失正 , 绝人长病 。 帝曰:其久病者 , 有气从不康 , 病去而瘠奈何? 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 , 化不可代 , 时不可违 。 夫经络以通 , 血气以从 , 复其不足 , 与众齐同 , 养之和之 , 静以待时 , 谨守其气 , 无使倾移 , 其形乃彰 , 生气以长 , 命曰圣王 。 故大要曰无代化 , 无违时 , 必养必和 , 待其来复 , 此之谓也 。 帝曰:善 。 注解: 黄帝说:若病气在人体之中 , 没有形成实症 , 也没有形成坚硬坚固的病灶 , 并且有时会聚在一起引发病症 , 也有时会自动分散开来 , 对于这样的症状该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您问得真是仔细详尽啊!像这种病气还没有积累成实症或坚硬坚固的病灶的症状 , 应当从脏气方面去探求其病气的形成原因 , 气虚的则用补法 , 以使五脏之气平衡运行 , 太过于强盛的脏气邪气可用药祛除其邪气 , 以饮食调养之 , 或用发汗的中药汤水饮用或沐浴 , 以使病气挥发或发散 , 便于调治 , 调和其内外 , 便可使体内病气祛除毕尽 。 黄帝说:有毒性的药物和没有毒性的药物 , 服用时有没有约束和规则需要遵守呢? 岐伯说:人体的疾病有积累沉重的旧病和新得的轻微新病之区分 , 药方用药有大小的差别 , 药物的性质有带有毒性的和不带毒性的差异 , 所以用药物治疗疾病适宜有一个恒常的制度和规则来遵守 。 凡用毒性大的药物治病 , 病去十分之六 , 不可再服;用毒性一般的药物治病 , 病去十分之七 , 不可再服;用毒性小的药物治病 , 病去十分之八 , 不可再服;即使用没有毒性的药物治病 , 病去十分之九 , 也不可再服 。 停药之后 , 就开始用谷类、肉类、果类、蔬菜等饮食调养 , 直到使病气尽去 。 千万不要用药过度 , 以免损伤了其正气 。 如果病气尚未除尽 , 再进行治疗 , 必须要如法遵守规则 , 必须先知道该年岁气的运行情况 , 不可违反天人相应的规律 。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 , 千万不要没有气过于强盛的症状就当成气太过来治疗 , 也不要没有气虚的症状就当作气虚来治疗 , 如果把补法和泻法(减法)用错了治疗对象 , 而造成使人天折生命的灾殃 , 不要误补而使邪气更盛 , 不要误泄而损伤人体正气 , 断送了人的性命! 黄帝说:其有久病之人 , 气机虽已调顺而身体却没有完全康复 , 病气虽然去除了而形气依然贫瘠不能丰满 , 应当怎样处理呢? 岐伯说:你问得真是清楚明白彻底!这样的问题已经有通达了阴阳、五运六气学说的医学圣者做出过回答 。 天气地气之生化万物的作用 , 是不可用人力来代行的 , 四时运行的规律 , 是不可以违反的 。 若经络已经畅通 , 血气也已经遵从了天地之道的运行规则 , 接下来就需要逐渐恢复正气的不足 , 最终达到与其他众人一样健康 , 健康了之后也要懂得养气和使气相和 , 安静的等待天时的变化 , 严谨的遵守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则 , 使气与时相应 , 春天养生发之气 , 夏天养“长气” , 秋天养“收气” , 冬天养“藏气” , 不要使体内的气机发生倾移 , 即要保持五气在体内运行平衡 , 不要使其由于发生倾移而产生气不及或气太过 , 而引发疾病 。 只有做到这样 , 形体才能够彰显出健康的气色 , 生发之气就可以不断的增长 , 最后就能够打通全身经脉 , 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 能够做到这样的人 , 叫做圣王 。 所以大概的要旨是不要以人力来完全代替天地之气的生化功能 , 不要违反四时之气的运行规律 , 必须善于调养 , 必须使体内之气相和 , 平衡协调 , 等待真气的恢复 。 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黄帝道:您讲解得太好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