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忠:明清医患互动中的人文关怀( 二 )

余新忠:明清医患互动中的人文关怀
不过 , 与近代以来医患纠纷不断、医疗诉讼频繁相比 , 明清时期的情况却要好很多 。 据统计 , 在现存清代巴县11万多卷档案中 , 仅有9例医疗纠纷案件 , 而在清代三种《刑案汇览》收录的7600余件案件中 , 医疗纠纷案亦不过19件 。 医疗案件的稀少 , 并不一定表示当时医患关系的和谐 , 但这一现象亦可表明 , 医患纠纷和矛盾 , 在当时社会上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中 , 至少尚未占据突出的位置 。 也就是说 , 明清时期 , 虽然医患关系并不令人满意 , 但矛盾和纠纷尚未成为当时社会突出的社会矛盾 。独特的生命观和人情择医是明清时期医患关系的润滑剂明清时期 , 由于医生的地位较低 , 医生的职业门槛和医学知识的专业性也相对较低 , 从业者普遍层次不高 , 加上国家又对医生这一职业缺乏必要的考核和管理 , 使得当时的医生往往良莠不齐 , 庸医现象颇为普遍 , 以致社会对当时医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准多有怨言 。 这些原因使得在当时的医患关系中 , 病人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一方面医生缺乏职业的权威性和决定权 , 另一方面病人及其戚友在医疗过程中则存在感较强甚至自作主张 。明代著名文人祝允明曾撰文称“今世医者有三难” , 其一为“病家贵骄 , 不肯敬从”;其二为“病人愚愎 , 不能服从”;其三为对医生的开的药 , “用而复疑” , 不专一家 。 从这“三难”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病人及病家的声音在医疗实践中的在场 。 就此而论 , 相较于现代医疗中病人声音的缺席 , 传统医疗模式中的病人应该有更高的满意度或满足感 , 而现代研究者希望回归传统 , 从传统的医疗模式中找回“病人” , 似乎也很有道理 。但是 , 如果我们回到历史的情境中就会发现 , 病人们恐怕不见得会为自己拥有较强的选择和发声等权利而感到骄傲和幸福 , 反而这可能正是他们的困扰之所在 , 由于当时没有专业的医生训练机制 , 也缺乏医生基本执业水准的制度保证 ,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生 , 自然就成为了病人普遍性的难题 。当时人们择医的方式主要不外乎延请平日熟识之医、亲友邻舍荐举以及铃串等医自荐等几种 , 清代名医徐大椿从医生的角度对病人择医提出的批评 , 其实正反映了当时病人择医的困难 , 他所说的病家之误 , 很多其实都是人之常情 , 比如“有不问医之高下 , 即延以治病” , “有以耳为目 , 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 , 不考其实” , “有平日相熟之人 , 务取其便” , “有因至亲密友或势位之人 , 荐引一人 , 情分难却 , 勉强延请” , 等等 。 试想 , 既然并不存在有信誉和制度保障的专业医疗机构 , 病人不依据关系、情面和名声来择医 , 又如何择医呢?由此而论 , 在当时要成为一个合格病家 , 实在是极为困难的事 。余新忠:明清医患互动中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 , 当时社会普遍存在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协调的生命观或者说天命观 , 即“药医不死病” 。 这从清代笔记《咫闻录》的一则记载及其作者的议论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 。 当时有位徐姓落魄之人 , 无意中用白虎汤治愈了一位朱姓伤寒病者 , “由是名声大震 , 延者有人” 。 此后 , 他如法炮制 , “不及两月 , 医死者十余人 , 被人拷打数次” 。 对此 , 作者慵讷居士评论道:“朱复活二十余年 , 是盖朱之命不应死也 , 天遣徐以医之 。 救一人而杀十余人 , 亦由天遣而杀之 。 从知生死存亡 , 皆归于命 。 有病者 , 可不必医矣 。 医之者 , 但能医不死之病 , 而不能医不生之命也 。 ”既然都是天命 , 即便被医死 , 也就只能认命了 。另一方面 , 当时普遍按人情择医 , 人情润滑了原本可能紧张的医患关系 。 中国一向是个人情社会 , 虽然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专业和体制上的信任 , 通过长期人情上的经营而形成的信任关系却是相当程度上存在的 , 即使医生的治疗无效 , 病家也往往会因为医生已经尽力而不加责备 , 或者碍于情面而不予追责 。对此 , 晚明著名的官绅吕坤有清楚的论述 , 他说:“众技之流 , 莫重于医 , 莫荣于医 , 莫易于为医 。 ”为什么说“莫易于为医”呢?因为医生即便不学无术 , 甚至“一剂妄投 , 杀人反掌” , 但仍可以“病家无误伤之讼 , 官府无刑罚之加” , 原因除了明清时期的高昂诉讼成本之外 , 还在于医生基本都是根据人情礼致 , 即便误治 , “存大体者犹谓既已礼致 , 难令空还 , 酌厚薄而赠之金” 。破除对科学的过度迷信、唤醒人文关怀是明清时期医患关系的现代启示如今 , 诸多研究者纷纷将病人声音的日渐消失视为现代医疗模式医患关系不佳的根本原因 , 无疑是有见地的 , 但若因此希望回归传统 , 简单地借鉴传统的模式来改善当下的医患关系 , 其结果恐怕会令人大失所望 。 不仅像明清时期这样的传统社会中的医患关系并不像一般想象的那样和谐温馨;而且时过境迁 , 随着医疗体制和医学发展水平巨大变化 , 传统模式也在现代社会全然没有适用的可能 。 然而 , 明清时期独特的生命观或天命观 , 以及基于人情的择医方式还是为现代医疗模式下医患关系的处理带来了启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