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方舱无战事

半夜两三点醒来是常事 。
摸到手机 , 李昕给好友发微信:"紧张怎么办?你安慰安慰我 。 "
对方正在熟睡 , 她当然知道 。 只不过白天紧绷的神经一松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女医生的担子卸下 , 她开始忧心女儿的学习、母亲的糖尿病和自己的安危 。 被压下去的焦虑、惧怕和孤独 , 又冒了出来 。
李昕打开手机里穿脱防护服的教学视频 。 示范的医生曾抗击埃博拉病毒 , 现在在金银潭医院救治重症新冠患者 。 对方每示范一遍 , 她就在脑海里演示一遍 , 直到睡去 。
醒来的时间是不固定的 。 其他医生生病、摔伤、剃头刮破皮肤或者临时没找到装备……李昕随时会接到临时值班的电话 。
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又名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每6小时换一次班 , 8至14点为早班 , 接下来是午班、中班和夜班 。 每个人相邻两次值班的时间通常间隔24至48小时 。
来回路程、穿脱防护服、交接班和回酒店消毒 , 算上这些时间 , 医护人员得提前2小时准备 , 延迟2小时休息 。 如果值早班 , 李昕得清晨6点起床 。 值完中班 , 她凌晨四点才能躺在床上 。
梦里 , 她的血被制成特效疫苗 , 就连重症患者打了也能好 。 最后一个患者笑嘻嘻打完后 , 方舱空荡荡 , 医护人员全都放假回家了 。
#李昕#方舱无战事
文章图片

李昕女儿画的卡通画 , 希望妈妈能治住新冠病毒 。除特殊注明 , 图片皆为受访者提供装备
早班的闹钟会在6点将李昕从梦中唤醒 。 窗外昏黑一片 , 封城的武汉少了烟火气 , 也没有汽笛声 。
她习惯把这个位于东西湖区酒店九楼的房间称为"家":比起方舱医院 , 这里让她感到更安全 。
"家"里没有早饭 , 为了避免上厕所和低血糖 , 她没喝水 , 干咽了两个小蛋糕 。
防护用品有备无患 , 她左边口袋装着小瓶消毒水和眼药水 , 右边口袋里是口罩和抗病毒口服液 。 她这边把衣服塞得鼓鼓囊囊 , 用20个发卡固定好碎发 , 带上口罩 , 套上胶鞋 , 下了楼 。
此时的武汉 , 道路空旷而冷寂 , 车里的医生坐在一起 , 忍不住"提前上班":A患者本该两天前做的核酸检测迟迟未做 , B患者因为老公去世在晚上大哭但抵触心理医生 , C患者想看CT片子可方舱当时只能出具结果报告……
近20分钟后 , 车停了 。
东西湖方舱医院二三十米外 , 浅咖色的医用帐篷紧挨着 。 一街之隔 , 收治重症患者的金银潭医院正俯视这片低矮建筑群 。
#李昕#方舱无战事
文章图片

走进方舱时 , 医护人员感到金银潭医院在背后给自己施压:如果患者病情加重 , 很快就会进入更危险的境地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赵思维 图
李昕记得 , 2月5日 , 她和同事花了3个多小时搭建这些帐篷 。 那时 , 舱内的电路和通风设施还在建 , 没有隔板 。 看着密密麻麻的病床 , 她联想到新冠病毒 , 头皮发麻 。
#李昕#方舱无战事
文章图片

方舱医院里满目皆床 。
【#李昕#方舱无战事】李文亮医生在2月7日凌晨离世 , 这则噩耗加深了李昕的不安 。 当晚 , 东西湖方舱医院收治患者 , 她被安排在2月8日凌晨进舱 。
"要进去打仗了 , 突然紧张起来 , 万一我有什么 , 女儿您帮我照顾 , 她做您女儿 , 我放心 。 "她发消息给女儿的班主任 。
她告诉了父亲自己两张银行卡的密码 , 说把钱留给女儿上学 。 "妈妈如果不在了 , 要照顾自己 , 已经是少年了 , 钱留着上学时候用 , 不要乱花 。 "她又叮嘱女儿 。
女更衣室帐篷里 , 她把手机放进储物柜 , 换上单薄的绿色手术服 , 顶着寒风往入舱口奔 。
东西湖方舱医院分为A、B、C三块区域 , 各有一个入舱口 , 舱口前都设有一个帐篷 。 每个舱每次轮班 , 都会有5位医生和近20名护士进去穿戴防护用品 。
开舱之初 , 防护用品比较紧张 , 医护人员得适应不同规格的物资 。 绿色医用N95口罩第一天就被用空 , 只剩下了不防喷溅的白色N95口罩 。 再过几天 , 头挂式的口罩变为了耳挂式 , 像李昕这样耳朵比较软的人戴久了会脱落 。 领队也急坏了 , 连夜联系一家乳制品企业拆了牛奶箱的提手 , 用提手两端勾住口罩带子固定 。
李昕第一次入舱时 , 帐篷还没有镜子 。 她按照脑子里记住的步骤 , 依次戴上口罩、手术帽 , 穿上蓝色隔离服、白色防护服 , 再戴上护目镜、面屏 , 套上手套和脚套 。 换口罩时 , 她怕交叉感染 , 跑到帐篷外头 , 在空旷处深吸一口气 , 再拿新的戴上 。
没办法检查安全性 , 她也不敢进舱 。 幸亏一名曾经当过护士的志愿者过来 , 帮她整理碎发 , 检查口罩和护目镜的密闭情况 。
#李昕#方舱无战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