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编先影后剧占比大 互联网产品思维造就低分

有心的观众会发现 , 像《微微一笑很倾城》《七月与安生》《快把我哥带走》这样 , 把同一个IP分别改编为电影和剧集渐成常态 , 虽然都有蹭IP的热度 , 但口碑却大相径庭 。

新京报统计了近年来既改编成电影 , 同时也改编成剧集的多个IP数据 , 发现文学作品依然是IP影视化占比高的品类;同一个“热门”IP通常会先被改编成电影再改编成剧集;不论影剧 , 先拍的作品比后拍的口碑普遍要好;而同IP改编又在同一年上映/播出的影视剧 , 剧集的口碑高于电影 。

IP改编先影后剧占比大 互联网产品思维造就低分

什么样的IP具备改编成影视剧的价值?哪些IP适合改编成电影 , 哪些又适合改编成剧集?为什么同一个IP改编的电影和剧集口碑会差那么多?新京报为此采访《七月与安生》剧集导演崔亮、爱奇艺文学事业部冻千秋总经理、剧评人等影视行业从业者 , 试图从中找出IP影视化成功和失败的规律 。

IP改编先影后剧占比大 互联网产品思维造就低分

电影版《七月与安生》

IP改编先影后剧占比大 互联网产品思维造就低分

电视剧版《七月与安生》

文学改编占比大

可改编的IP类型多 文学依然是富矿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 , 意为“知识财产” 。 IP改编的影视剧指的是从“知识财产”(文学、动漫、音乐、电影、剧集、游戏等)衍生而来的电影和剧集 。 早年前 , 很多影视剧导演都是从《十月》《收获》等文学杂志 , 或者是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里寻找适合改编的IP母本 。 但按照现在影视行业的语境 , IP改编不再指单一的文学作品 , 而是指本身就拥有一定的粉丝数量的IP母本 , 可以是热门的游戏 , 也可以是大火的综艺节目 , 甚至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歌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