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编先影后剧占比大 互联网产品思维造就低分( 二 )

过去的5年里 , 《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大热综艺就曾被改编成电影 , 并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根据高晓松的成名作《同桌的你》改编的同名电影拿下近5亿票房 ,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栀子花开》《爱之初体验》等曾经流行的金曲均被改编成了相关影视剧 。 一时之间 , 仿佛只要是个有粉丝、有知名度的流行文化形式都能改编成影视剧 , 是否文学作品并不重要 , 是否有文学性也不重要 。 但是 , 音乐、综艺等流行文化元素改编成影视剧只是事件本身比较受关注而已 ,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 文学作品依然是影视剧IP改编的首选 , 所占权重非常高 。 本次纳入统计的30个IP改编影视作品中 , 2个改编自漫画;其余28个均改编自文学作品 , 占比高达93% 。 文学作品 , 依然是影视剧改编的富矿 。

尽管当下的流行文化里 , 观众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影视剧、动漫 , 甚至短视频 , 文学作品排位比较靠后 , 但凡是能产生持久影响的影视作品 , 大多是根据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 , 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 张艺谋口碑最好的电影 , 几乎都改编自当代重要作家的小说 , 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破冰行动》的导演傅东育认为 , 文学的力量对影视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 “影视作品有两个基础 , 就像一个人的脑袋之下有左右两个肩膀 , 左边的是文学 , 右边的是美术 , 它决定了你的作品未来的高度和深度 。 如果没有文学 , 我觉得影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存在的 。 ”

先影后剧占比大

互联网产品思维造就低分

一个被影视行业认为有改编价值的IP , 电影片方和剧集制作方谁会先下手改编?统计数据显示 , 先影后剧的占多数 。 14个文学作品IP里 , 有7部是先被改编成了电影 , 然后被改编成了剧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微微一笑很倾城》等4部IP , 是改编的电影和剧集在同一年上映/播出 。 考虑到电影的制作周期普遍比剧集长很多 ,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版剧版同一年上映的IP , 其实是电影版改编启动在先 , 应该归入“先影后剧”的序列 。 先影后剧总数多达11个文学作品IP , 占比79%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