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编先影后剧占比大 互联网产品思维造就低分( 五 )

同一年面世 , 剧比电影口碑好

剧集创作空间更大 网络文学还需自我提升

如果不考虑“先发优势” , 只对比同一IP改编又在同一年上映/播出的电影和剧集 , 剧集的口碑评分明显要优于电影 。 改编自同一个IP , 又在同一年上映/播出的电影和剧集 , 并不存在谁受谁影响的问题 , 为什么口碑表现会出现差异呢?

剧评人李楠分析认为 , 对同一个文学IP而言 , 剧集和电影 , 谁拍得更好 ,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 。 首先要看原著的体量 , 内容体量较小的 , 在改编上更适合拍成电影 。 因为电视剧篇幅的原因 , 需要大量的改编和扩充 , 很难避免部分创作者为了充集数而注水 , 或者在改编过程中不按照创作规律、人物个性作为创作原则 , 以至于最终不仅原著粉不接受 , 丢掉了原著的初衷 , 新观众也会觉得不明所以 。 而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 可能电视剧二度改编时会更加有迹可循;而对电影来说 , 则需要梳理其中的结构 , 保留最精华的部分 , 并进行适度的提炼萃取 。 相较而言 , 这个维度上电影的改编难度会大于电视剧 。

崔亮表示 , 剧集的篇幅比较长 , 会更有利于创作者去塑造多元化的一面 , 因此针对同一个IP , 改编成剧集的时候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 。 “我不知道其他的改编是怎么样的 , 至少在《七月与安生》这部剧上 , IP给予我的空间是我能够让今天的安生和七月更立体、饱满的一个前提 。 ”崔亮也强调 , 不管把原著小说改编成剧集还是电影 , 都是一种再创作 。 “创作人员一定要知道哪些是可取的 , 哪些地方一定要下工夫去做大量的改造 。 只有找准了这样一个点 , 把握住这样一个度 , 这个作品才不会走上老套的翻拍之路 , 炒冷饭 , 才会常变常新 。 这才是创作的真谛 , 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模仿 。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些改编之后的剧集口碑优于电影的IP绝大部分是网络文学 , 而不是传统文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