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丨“粉丝”文化,透过纷繁看本质

编者按 粉丝群体异军突起 ,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以趣缘为纽带的粉丝通过对原始文本的积极重构 , 将符号性原材料转化为与自己社会情境相关的意义和快感 , 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文化 。随着媒介技术和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 , 这种圈层文化日益复杂和丰富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杨思宇和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鸣筝在《传媒观察》2019年第6期发表《粉丝文化研究简史:历史脉络、理论梳理与趋势探析》 , 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2005——2018年收录的、主题词为“粉丝(迷)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 并研读粉丝研究相关著作 , 梳理粉丝文化的研究脉络和理论取向 , 并针对新特征新现象进行展望 。
“粉丝”文化 , 透过纷繁看本质
随着《超级女生》《我型我show》等电视选秀节目掀起全民娱乐热潮 , 粉丝群体异军突起 ,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国内学者对于粉丝文化的研究拉开序幕 , 并进行深入的冷思考 。
粉丝群体异军突起
陶东风、蔡骐、杨玲、张嫱是较早研究粉丝文化的学者 。2005年后 , 关于粉丝的研究开始陆续发表在专业期刊上 。2007和2008年 , 关于粉丝的研究数量增多 , 这些文献主要是对超女粉丝的现象呈现和对国外理论的引述 , 以及分析大众媒介对粉丝形象的报道框架 。2009年后 , 学界对于粉丝的研究角度更加多样 , 逐渐向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青年亚文化等领域扩展 , 出现专门针对某一类型粉丝的研究 , 如明星粉丝、影视剧粉丝、政治粉丝、动漫粉丝、耽美粉丝等 。2014年后 , 国内粉丝研究遍地开花 , 研究领域和角度纷繁复杂 , 期刊和学位论文数量明显增多 。兼具研究者与粉丝身份的“粉丝型学者”为粉丝研究提供了更多微观视角 , 这些研究弥补了研究浮于表面和内容同质化的缺陷 , 跨学科性强、案例众多、理论与现象密切结合 。
通过对粉丝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细致梳理 , 笔者认为国内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
一、粉丝群体按照其所粉对象的具体类型分 , 可分为明星粉丝、媒介文本粉丝、智能技术产品粉丝、亚文化粉丝等 。粉丝文化研究兴起之初 , 对音乐选秀节目选手粉丝的研究较多;后将视角转向韩流巨星和偶像组合粉丝上;2014年后 , 内地“小鲜肉”崛起 , 粉丝文化研究方兴未艾;2018年 , 养成系偶像大批产出 , 偶像产业和粉丝经济成为关注焦点 。在媒介文本粉丝上 , 主要是研究科幻小说、影视剧、流行音乐、网络文学粉丝的文本产消和社群互动行为 。对智能技术产品粉丝的研究侧重在“果粉”和“米粉”的消费行为和品牌营销上 。亚文化粉丝研究中则是以漫画、动漫和耽美粉丝为主 , 探讨迷群的文化治理与社群自治 。
二、粉丝是伴随着媒介变迁成长和壮大起来的 , 因此媒介环境与粉丝群体的关系是重点研究领域 。起初 , 文献大量集中在百度贴吧中的文化生产、权力结构和认同建构上 。后来 , 移动互联的发展推动了粉丝迅速与社交媒体结合 , 微博、论坛、明星APP等平台极大体现了粉丝自主参与、协同创造和高效联动的群体特征 , 成为观察和研究粉丝的新场域 。
三、利用经典的学科理论来解读粉丝群体 。如社会心理学从受众角度出发 , 分析偶像崇拜、心理认同和狂热消费背后的动因;语言符号学探究粉丝群体内部的符号表征和话语表达体系;市场营销学从经济学角度考察粉丝群体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和品牌企业的粉丝营销战略;社会学则从趣缘群体亚文化范畴研究动漫二次元等亚文化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