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丨“粉丝”文化,透过纷繁看本质( 四 )


4.粉丝冲突和群体骂战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带来了“观点的自由市场” , 网民拥有更加自由的言论表达空间 。然而在粉丝群体这里却并非如此 。群体内部“沉默的螺旋” , 各群体之间“敌我对立”和群体外“观点绑架”现象十分严重 。在粉丝群体中 , 十分盛行“少数服从多数” , 偶有粉丝提出不同意见便会遭到围攻 , 久而久之 , 提出异议的人越来越少 。当不同粉丝群体相遇 , 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使他们难以客观公正地看待“我方”和“敌方” 。很容易发生“勒温场论”所描述的现象:是敌方的 , 便是坏的;是己方的 , 便是好的(刘雅云:2016) 。当群体冲突发生时 , 粉丝难以保持正常的情绪调节能力 , 易在激动、愤怒、亢奋状态下跟随大多数人做出反常行为 。当大众发表对于偶像的负面评价时 , 粉丝出于对自家偶像的维护 , 往往采用回怼、劝删、辱骂、群起而攻之的做法 , 绑架大众的舆论观点 。不仅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 也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 。
5.粉丝经济和偶像营销
粉丝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三点特征:第一是地毯式信息搜集 。持续搜索关注有关喜爱对象的所有新闻动态和娱乐信息 , 以确保自己不会错过每一次新产品的消费机会 。第二是集邮式商品消费 。重心不在于获取少量的优质品 , 而在于尽可能积累更多的物品 。第三是粉丝“消费者共同体”的社群聚集(李康化 , 2016)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 , 粉丝的集体动员行为和惊人的消费能力极大推动了娱乐产业的发展 , 粉丝被视作潜力巨大的目标市场 , 其消费能力不断被经纪公司和品牌商家发掘和刺激 , 于是衍生出无数消费内容与商业契机 , 进而形成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骨子里是一种偶像营销 , 最大特点在于善用粉丝爱屋及乌的心理 , 并以此作为纽带 , 跟粉丝建立友好的情感沟通 , 将粉丝对偶像的情感转移到产品与品牌之上(李文明 , 吕福玉 , 2014) 。资本、明星和粉丝建构了环环相扣的生态圈 , 他们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
随着二次元虚拟偶像(如洛天依、初音未来、虚拟YouTuber爱酱、荷兹HeZ等)的崛起和商业化、粉丝产业和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发展 , 以及相声演员粉丝、运动员粉丝、电竞选手粉丝、rapper粉丝的破圈层流动 , 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现象、非“主流”圈子及其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与融合产业链的现状及趋势、养成类偶像粉丝文化的媒介批判、本土造星模式和偶像培养的路径分析、饭圈内部的畸形形态是未来可拓展的研究方向 。
(载《传媒观察》2019年06月号 , 有删节 , 原文约10000字 , 标题为:粉丝文化研究简史:历史脉络、理论梳理与趋势探析 。图表与注释等从略 , 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
【作者简介】杨思宇 ,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刘鸣筝 ,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