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丨“粉丝”文化,透过纷繁看本质( 二 )


粉丝概念难以界定
【|传媒观察丨“粉丝”文化,透过纷繁看本质】粉丝文化发展至今 , 已走过30年左右的历程 。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传播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角度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 , 但一个明确统一的粉丝定义仍未出炉 。尤其是当下互联网的发展 , 更使得界定“粉丝”成为难题(胡岑岑 , 2018) 。笔者试图梳理国内研究中对于“粉丝”概念的界定 , 并期待一个理论化的粉丝定义出现 。
文化研究学者陶东风将粉丝定义为:“粉丝是一群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 , 他们专注且深度投入他们所倾慕或崇拜的特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团等 , 对于这些倾慕对象喜欢到痴迷的程度 , 即使是其细枝末节的信息 , 他们都能了如指掌 , 说得头头是道 , 而对于自己喜欢的对白、歌词、片段 , 更是随口就来、引用无误 。”并补充道:粉丝与一般接受者的区别在于所谓“不节制”或“过度” , 即投入和迷恋的程度超过常人 。喜欢某一事物 , 但是没达到狂热的程度 , 很难说是粉丝或迷(陶东风 , 2011) 。
张晨阳在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和布莱恩朗赫斯特以及约翰詹金斯的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迷”指的是“技巧熟练”的媒介使用者 , 是一些媒介文化产品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漫画、影视明星等的“过度的读者/受众” , 他们对对象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 , 他们的活动主要围绕在明星与媒体影像的再现之上 , 乐于参与多种社群活动 , 并以群体性的力量带来了“粉丝产业”“粉丝经济”的勃兴 。
殷乐提出:所谓“迷” , 指的是对特定对象极度喜爱、熟悉且认同 , 并能从中衍生出自己的诠释和意义的人 。特定对象既指向人 , 以各界名人 , 尤其是娱乐界的名人居多 , 如歌手、演员、作家、体育明星等;也指向物 , 包括物质及文化消费领域的各类事物及品牌 , 如体育、音乐、文学、电影、电视等 , 又可在各类目下继续细分(殷乐 , 2010) 。
朱丽丽将粉丝概括为“迷特指流行文化中对某种偶像崇拜对象高度崇拜、深度情感卷入、兼有符号消费行为 , 并有群体心理认同的一类受众群体” 。这一概念涵盖了情感投入、消费行为、身份认同三个方面(朱丽丽 , 2012) 。
刘伟、王新新指出 , 学者们虽然未对“粉丝”的定义达成统一认识 , 但一致认同“粉丝”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粉丝泛指所有体育赛事或娱乐节目的普通观众;而狭义的粉丝特指具备以下特征的较为极端的个体:首先 , 他们对某个对象(包括人物、物体、宗教、团队、思想、品牌等)表现出超常的兴趣、爱好和热情(Smith、Fisher和Cole , 2007);其次 , 他们的行为可能被其他人视为非常规的 , 但却不违反普遍的社会伦理规范(Thorne和Bruner , 2006) 。
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张涛甫从社会学角度归纳了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另外补充了“固定的、有规律的、情绪性的投入”以及对特定话题熟悉(张涛甫 , 2014) 。
由上述定义可知 , 在情感、时间和经济三方面的超常投入(过度性)是粉丝共有的重要特征 。文本生产、身份认同和消费行为是核心内容 。此外 , 相关定义都显示出了“偶像泛化”的特征 , 即孙慧英所说的:“粉”的对象不仅仅局限在影、视、歌的狭义的娱乐圈领域 , 而是扩大到所有文化领域(孙慧英 , 200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