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三文鱼现状调查:市场定位不明,内销困境待解

青海 , 素以壮丽的景色在游客中闻名 。 鲜有人知的是 , 国产三文鱼(又名“国产虹鳟鱼”)产业正在此地蓬勃兴起 。
新京报采访人员日前实地走访青海国产三文鱼养殖基地了解到 , 受疫情影响 , 国产三文鱼销售直至8月才有所回暖 , 部分企业内销不及往年三成 , 电商、加工产品等新方式帮助效果微小 。 在扶贫对接协助打开销路的同时 , 国产三文鱼未来在市场上如何定位成为行业下一个思考话题 。
销售遇困
在藏语中 , “龙”为沟谷 , “羊”为峻崖 , 位于青海市的龙羊峡水库海拔2600余米 , 平均水深64米、年平均水温12℃ , 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使这里成为了国产三文鱼的养殖天堂 。
国内从事海洋生物和水产研究的博士郑维中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 , 在国内 , 三文鱼是大西洋鲑鱼、虹鳟鱼等多类鲑鳟鱼的统称 。 基于鲑鳟鱼生长所需的不同苛刻水源条件 , 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三文鱼多来源于进口鲑鱼 , 国产三文鱼则以虹鳟鱼为主 。
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简称“民泽公司”)董事长应米燕对新京报采访人员介绍 , 青海龙羊峡57万亩的水库中 , 其公司的养殖面积是253亩 , 环保审批规模为2万吨 , 实际商品与养殖规模在1.5万吨左右 , 占我国国产三文鱼总量的50%左右 。
在水库养殖基地 , 新京报采访人员看到 , 一条条国产三文鱼经过管道吸取到达水上工作间 , 对其割腮放血后 , 又被传送带倒入半人高的黄色箱体内 , 不断被冰和冷水覆盖 , 不到2分钟 , 1箱300公斤左右的国产三文鱼便完成封箱 。 待在工厂进行精细化处理后 , 这些国产三文鱼将在48小时内送到客户手中 。 疫情背景下 , 严控食品安全是许多生鲜企业的重中之重 。 在民泽公司 , 自有实验室对每批次国产三文鱼都进行核酸检测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控三文鱼的成长情况 , 一块10余英寸的小屏幕可切换20个网箱的动态 。 民泽公司副总经理杨旭说 , “今年三文鱼成长得不错 , 产量预计会再提高20% 。 ”
不过 , 与产量上升相对的 , 是内销大幅下滑的现状 。 民泽是国内唯一获准出口的国产三文鱼企业 , 有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出口资质 , 今年6月-8月出口占比超70% 。 而与相对稳定的出口业务相比 , 国内销售恢复到往年同期不足三成 。
杨旭介绍 , 疫情期间终端消费市场的抵制引发了三文鱼销售断崖式下滑 , 最严重时大量订单被取消 , 销售额直接归零 。 疫情对终端餐饮和批发市场的影响到今年8月才逐渐减轻 , 销售出现回暖势头 , 但增长缓慢 , 市场仍持谨慎观望态度 。 同时 , 全国养殖场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 , 大家都急着出货 , 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的低价竞争 。
小微企业更是遭遇难关 。 在山东淄博有10余亩国产三文鱼养殖场的赵先生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 , 其养殖场年产量在30万斤-40万斤左右 , 主要销售渠道为批发市场和酒店 。 然而从年初疫情暴发 , 到今年8月前就没开过批发商的单 。 “都是吃老本硬撑着 。 上个月虽然走了一车货 , 但价格要比往年同期低30% 。 ”对于后续的销量预测 , 赵先生表示 , “如果后4个月情况好转 , 今年业绩能持平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 ”而对于一些规模更小的小型家庭养殖户来说销售更困难 , 只能说是卖点算点 。
欲通过扶贫对接解决
如何恢复国产三文鱼往日的销售成为眼下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 在杨旭看来 , 当前国产三文鱼产业的发展瓶颈有三个方面 , 首先是养殖端企业良莠不齐 , 生产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有待提升;其次是消费市场端对国产三文鱼的认识不足;最后是可养殖区域均为偏远地区 , 专业人员的培养和稳定很难 。
事实上 , 国产三文鱼产业的复苏对于当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马锐指出 , 近年来三文鱼产业已经成为青海特色产业 , 并带动了群众增收脱贫 。 据青海市共和县人民政府官网 , 青海省三文鱼产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网箱养殖基地和青海省十大农业重点产业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