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正流行 板子该打谁身上( 二 )


近几十年来 , 特别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 , 中国家庭的规模在缩小 , “421”的家庭结构里 , 独一无二的那个孩子从小就享受了更多特权 , 也使得“啃”与“被啃”的双方 , 都觉得似乎理所当然 。
中国一直有居家养老的传统 , 也确实存在一些子女难以兼顾对老人的照顾 , 使得一些老人反而希望继续“被啃” , 在他们看来那是被子女需要 , 他们也愿意与子女共同承担生活压力 。
“板子不能光打到年轻人身上”
刘琳琳和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 。 几年前 , 他俩一个从天津调动到了北京总部 , 另一个也调往离家60公里远的新厂区工作 。 刘琳琳的父母自告奋勇接下重任 , “你们俩忙工作 , 我们看孩子” 。
外孙女上小学后 , 老两口起早贪黑地接送 。 学校是市中心城区一所热门小学 , 当初外孙女能进这所学校 , 可是经过了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 。 但学校离刘琳琳的父母家很远 , 大约有10公里车程 。 早高峰的时候 , 要走完这10公里路 , 对老两口而言非常艰难 。 他们每天5点多就起床 , 给孩子做早餐 , 然后3个人一起 , 赶在6点半之前出门 , 风雨无阻 。
一路上 , 要通过两座桥 , 穿过市区最繁华的主干道 , 然后开进堵得水泄不通的老租界区 。 那所学校就在里面最中心的位置 , 周围全是单向车道 。
70岁的刘大爷要在拥挤的车流中 , 蹭大约1个小时 , 才能开到距离学校最近的停车点 , 然后让老伴下车带着孩子走到学校门口 , 老两口再一起回家 。 下午放学时 , 两人再来接 。 晚上还要戴着老花镜 , 给外孙女辅导功课 。
刘琳琳告诉父亲 , 孩子从小什么都要学一点 , 于是老刘又给外孙女报了钢琴、舞蹈班 , 上3年级后 , 晚上又加了英语和数学补习班 。 老两口发现 , 两人每月退休金加起来 , 只够给外孙女交一门课外班的钱 。 即使这样 , 他们也咬牙没跟女儿提 , “女儿和女婿每月要还几千元房贷 , 现在年轻人压力大 , 我们老人能多帮一点就多帮一点吧” 。
李伟认为 , “新型啃老”现象增多 , 与社会经济发展随之带来的各种问题有密切关系 , “也不能光把板子打到年轻一代身上” 。
比如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 , 经济形势却面临国内外下行趋势 , 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 , 自然会有许多大学生毕了业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 对于这些人来说 , 只能暂时先在家“啃”父母 , 再逐步寻找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
对已工作又成家了的年轻人而言 , 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快速攀升 , 加上通勤时间长、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 导致他们要想在大城市立足、安心打拼 , 就不得不继续向父母求助 , 比如需要老人凑钱买房或交首付 , 比如请老人代替自己来抚养孩子 。
这也使得一些老人在给子女提供帮助的同时 , 也逐渐习惯了过度参与子女的生活 , 大事小事全揽在自己的身上 , 明知“被啃”却还是不能放手 。
年轻人晚熟 亟须培养责任意识
如今的年轻一代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 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 李伟分析 , “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年轻一代不再必须肩负起“反哺”家庭的重担 , 与此同时 , 整个社会对于就业、婚姻等方面的观念也更加多元和包容 , “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 但也容易让人们忽视了年轻人对家庭应有的责任 。 ”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从事人口学研究30余年 , 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 年轻人的成长期变得越来越长 , 表现为他们普遍晚熟 , 也更依赖父母 。
对80后、90后的这代人而言 , 很少人有饥饿的记忆 , 特别是90后的成长环境更为优越 。 但他们的父母一辈却对贫困有着深刻的印象 , 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走到今天 , 很多父母心中有一种执念 , 就是“不能苦了孩子” 。 这也使他们主动愿意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 , 贴钱贴精力 , 愿意让孩子甚至孙子来“啃老” 。


推荐阅读